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2024-03-30 16:07:44)
标签:

教育

2022年版的《艺术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提出要“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即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明确评价依据,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体现教、学、评一致性。更指出“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评价在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那么“教--评”一致性又该如何理解呢?通过阅读《新课程关键词》一书使我对“教--评”的一致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原来“教--评”是基于目标展开的专业实践。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对课堂教学而言,“目标”即指学生的学习目标。“教”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指导活动,“学”是指学生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种种努力,“评”是指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以监测学生的目标达成。因此,教的内容就应该是评的内容,有教必须有评。它意味着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把评价内容考虑进来,如果教与评不一致,教师的教学便会迷失方向,评价也会失去导航功能。

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评”一致性则成为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抓手。究其原因,“教--评”一致性的本质是在学习或者教学、评价中落实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也在不断的迭代发展,已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目标”,也就是说现在的学习目标是基于核心素养形成的。素养导向下的“教--评”一致性强调学生体验学的过程,规避了以往“教为中心”的教学,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历程展开,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创造条件,呈现出“学习中心”的特质,更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更好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及时的反馈。所以,只有“教--评”一致性在课堂实践中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