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意境分析
(2016-06-01 18:57:09)《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意境分析
14级汉语言文学4班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无柳前。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写的诗被苏轼高度评价为“诗中有画”。的确,随便翻看王维的诗集,眼中拂过的是一幅幅宁静淡远的山水画。我以上选取的一首诗便是如此,作者摄影的镜头由远及近,再缓缓拉向远方,一层又一层推向比远方更为开阔的远方,品读之下,让人意趣盎然,回味无穷。
初读完这首诗,首先抓住我眼球的是“秋水”、“暮蝉”、“落日”这三个词。因为这三个词都有 “生命的尽头”之意。古人多悲秋,秋天的一点小动静便能牵扯出江水般汹涌的泣涕,无论是发自肺腑还是无病呻吟,因为情感都是有共鸣的,这些感伤尽赚进阅读者的泪水。“暮蝉”、“落日”是从生意盎然到陷入消没的转折,唯美却染上几分惋惜的伤感。秋天的夕阳,光是想想,孤独萧瑟之感便油然而生。但这首诗,运用了这三个容易引人伤心的词,非但没有流露出伤感之情,反而给人一种闲适怡然的感觉。作者超然物外,把这三个感伤的意境作为的审美对象,因为心胸开阔,胸中所感便是如此的豁达;咀嚼其中,便越加喜欢作者淡泊的生活态度和人格魅力。
全诗共八句,无一句抒情,全是一幅幅山水图或生活场景画。作者于景中藏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情感表露于景色当中,意味深远。“寒”字,不是作者的心灵世界的写照,而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感觉。秋风肆舞,吹得山木萧萧作响,穿着单薄(还没换上应季衣服)的作者在秋风的吹拂下,感到了丝丝的寒意。时节已为秋日了,作者眼中的山依然是苍翠的。只是因为作者视野开阔,心胸宽广,放眼望去,满目苍绿清脆。否则,一个秋日里的伤心之人,眼里只容得下一片红色枫叶抑或吹落的黄叶,随之而感之叹之。“苍翠”表露出作者内心的写照,一种对生命的喜爱和以一颗积极乐观之心面对生活的心胸。秋日溪流缓缓流淌,流向远方。溪水是流动的,但从动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静。“潺”,写的是溪水,更是写到了作者的心如止水,心平气和,无大起大落的奔腾飞跃,这是一种阅尽世事后的归向平淡。“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读罢,眼中浮现了一个老翁柴门外倚杖,若有所思的图景。黄昏已至,世人或农忙而归,或忙于炊烟,偏偏这个老头儿无所事事,痴痴地站在斜阳之下。这是一种多么有诗意的生活啊!怡然闲适,似是不食人间烟火。“倚”,一副慵懒之姿;“柴门”,乡间简朴生活的真实写照。两处小细节,品玩之间,越发有一种特别的艺术味道,挠在心头,羡之,悦之,浑然天成,赏心悦目。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便是如此,把暮蝉的叫声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正因为旷达,超然物外,便不易于落入世人的感伤当中,把此当成黄昏的奏响曲。然后,镜头一下子拉到远方,转到金橙色落日映衬下的渡头,转到吹起袅袅炊烟的田间人家。站在远方看万家灯火是一件有趣的事,看着人间烟火的上演,眼前一片宁静,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的喧腾和蓬勃。此表面看来不食人间烟火的作者内里有着一颗热爱生活、积极拥抱生活的炽烈的心。最后,作者把镜头从远方转向更远的地方,拉到友人跟前。“赋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字面上写接舆醉酒,陶潜五柳前狂歌的场景,实则把接舆比喻成友人,陶潜比喻成自己,想象两人重聚狂欢的场景,透露出作者与友人深厚的友谊和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全诗前六句描写作者闲居辋川庄的生活场景。正因为享受如此闲适的生活,才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友人分享,想要与友人重聚见面。现实不得,只好通过联想达到目的。两人重聚之时,友人你啊,喝得跟接舆一样烂醉如泥,而我呢,在五柳前群魔乱舞!虚实相间,于实中,为作者怡然的生活感受所感染;与虚中,窥见作者与友人的亲密关系。
豁达超然,放下生活的纷繁。原来,淡泊与韵趣是生活的一种真谛,把心胸放开,拥抱世界,不为所动,超然物外观望,更多理趣便在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