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2-02-28 08:19:01)
标签:

论语之重新解释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毁谤

批判

培养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不可以毁谤孔子。毁,诋毁。贤,人品与才华。逾,超越。自绝,做了坏事还不承认,要与他人断绝关系。

子贡的话包括几种意思:一是孔子的人品与才华非同凡响。子贡并非一般人,其人品、才华已经非常出众,而孔子,能让子贡发自内心地佩服、崇拜,由此可见一斑。孔子的确不是一般人。如果他人品不好,即使再有才华,子贡也不会尊敬他。如果他才华一般,即使人品再好,子贡也不会崇拜他。二是孔子在子贡心目中的位置非常高。子贡生活的年代,天下混乱,民不聊生,社会需要秩序,人民需要道德。孔子因应时代需要,提出了道德标准,建立了道德体系,为整个社会提供了遵循。他所发挥的作用,就像日月一样。所以,子贡用日月来形容孔子。其他人不是没有成绩,不是没有贡献,而是与孔子相比,成绩一般,贡献一般。就像子贡说的,他们像丘陵,孔子像日月。三是子贡对孔子非常忠心。孔子的出现,是那个时代的需要,是当时社会的需要。子贡为有幸成为孔子的弟子而倍感自豪。面对别人对孔子的攻击、诋毁,子贡进行了有理有据地回击。在子贡的心中,孔子是完美的,孔子是自己的偶像,谁也不能抹黑。

从本章的内容中得出三点启示:

一是干事业要创立自己的团队,要培养自己的弟子和助手。孔子儒家学派取得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事业,团队是必须创立的。没有自己的团队,光凭一个人的力量,不仅事业干不大,也干不成。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弟子和助手,将自己的理念灌输到整个团队中。依靠整体的力量,依靠有力的组织,把事业干起来。

二是要培养弟子和助手的忠心与才能。在发展弟子、助手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忠心,培训他们的才能。光有忠心,没有才能,什么也干不成;光有才能,没有忠心,劲使不到一处,什么事业也干不成。当自己遇到危难的时候,弟子们、助手们会助自己一臂之力。当自己考虑不周的时候,弟子们、助手们会替自己把漏洞补上。当自己倒下了,弟子们、助手们会把事业继续干下去。

三是干事业要看准时代需要。孔子提出仁的理论体系,建立社会的道德体系,就是看准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需要这些东西,没有这些东西,社会就会混乱无序。朱熹等人创建理学,把佛教思想融入儒家思想,实现儒家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就是看准了当时的社会特点,知道儒家思想只有把佛教的部分思想融入在内,才能实现吐故纳新,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适应那个时代的需要。到了这个时代,西方文明强势进入中国,时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时代需要中国道德体系的重建。干事业就要看准这一点。当然,时代需要的东西不止这一项,各行各业、各方各面的东西都有。干其他事业也应看准时代需要。

既然《论语》谈到了毁谤孔子,这里就说几句打倒“孔家店”的事情。二十世纪初,中国爆发了新文化运动,儒家思想作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罪魁祸首,被推上历史的审判台,孔子本人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被批判的对象。毁谤孔子的事情潮起云涌。子贡预料不到,二千多年以后,孔子的理论会成为了阻碍中国发展进步的落后力量。时代变化了,社会变化了,文化变化了,社会的道德体系也变化了,原有的道德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批判与继承成为必然,新的道德体系的重建成为必然。所以,毁谤孔子也是必然的事情。至于重建的道德体系使用什么名称,是以孔子的名义还是以其他名义,另当别论。其实,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不是儒家思想单独造成的,主要的罪魁祸首是封建专制制度,儒家思想只是帮手。用一个比喻来说,封建专制制度是皮,儒家思想是毛。如果打掉了封建专制制度,儒家思想未打倒,封建专制制度还会在儒家思想的支持下卷土重来。

    【笔者译】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做。孔子是不可以诋毁的。别人的人品与才能,像丘陵那么高,还可以跨越过去;孔子的人品与才能,像太阳、月亮,是找不到什么工具可以超越的。一个人要自找绝路,要与太阳、月亮断绝关系,这对于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表现出他不知自己几斤几量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