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10-18 08:09:04)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博学笃志切问 |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仁的新阐释。孔子对仁作了许多解说,应该说比较全面。子夏学习了孔子的教导,对做学问的人如何学仁、行仁进行了新阐释。
子夏说了两条,一是博学而笃志,二是切问而近思。这两条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先看第一条的意思。博学,是广泛地学习知识,涉猎多门学问。这里的知识与学问,可能包括仁,也可能不包括仁。什么是仁?仁者,爱人。仁,必包含爱,对他人的爱。博学虽广,但未必包含爱。笃志,是坚定自己的志向。博学者,学的知识很多,各方面的都有,知识多了,就容易混乱,就容易不知道该遵从哪一种。这就需要自己的志向来统领。志向必须坚定,必须明确,才能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把学到的各方面知识驾驭起来。但是,志向多种多样,有的志向可能与仁有关,有的志向则未必。不包括爱、指向爱的志向,不能算仁。也就是说,博学而笃志这一条未必包含仁。
再看第二条。切问,是关切地询问。询问什么?应当是询问有什么困难。这就带着爱的意味了,包含着仁的意思了。近思,指在很短的时期内,就去思考解决困难的办法。不是问一问,做做样子就算了,也不是拖着不办,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去办,而是很快就办,很快就想办法。这比切问更进了一层,更显示仁的意味了。
所以,笔者认为,第一条和第二条之间是递进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关系,说的是读书人怎样做可以靠近仁、达到仁。
按子夏的说法,读书人博学,可以达到仁,可以学会爱他人。那么,不读很多书的人,不博学的人,是不是就达不到仁呢?是不是就做不了仁人志士呢?笔者觉得未必。只要心中有爱,特别是有大爱,能够去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并把这种爱付诸行动,不读那么多书,也可以成仁,也可以成为仁人志士。也就是说,成仁的途径有多种,读书是其中的一种。读书可以明理,不读书,通过社会实践,也可以明理。只要心中明确了如何成仁,懂得了这个理,怎么做都可以。
【笔者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坚定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关切地询问人们有什么困难,立即去思考解决困难的办法,‘仁’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