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8-17 10:18:31)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柳下惠主持正义撤职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古代司法实现公平正义是很难的。柳下惠,生于公元前720年,卒于公元前621年。他去世70年后,孔子出生。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狱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流传。孔子称其为“逸民”,孟子尊其为“和圣”。士师,掌管刑狱的司法官员。黜,撤职。直道,正直的道理。枉道,歪曲的道理。事人,事奉人,为国君做事。
当时的社会已经比较黑暗,柳下惠看得很透。如果他能顺应社会现实,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该歪典事实与法律的时候,就歪曲,不去一门心思地追求公平,不去为寻常百姓主持正义,他就不会被撤职。可是,他却没有这样做,他视追求公平正义为自己的使命,拼尽全力为老百姓主持正义。结果自然是被撤职了。撤了就撤了,他没有抱怨,没有后悔。相反,他能非常平静、非常淡然地看待自己被撤职的事情。这非常难能可贵。笔者认为,柳下惠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良心。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做一名公道正派、主持正义的司法官员是很不容易的。为老百姓主持正义,说一说比较容易,真做起来,非常难。当时的社会,大抵都是如此,并没有一块王道乐土。柳下惠的想法是,让我担任这个司法官员,我就主持正义,我就公平判案,我能做一点是一点,能做多少算多少。什么时候不让我干了,拉倒。到别的地方去当官,能不能实现自己主持正义的梦想?不能,别的地方也是如此。
为什么主持正义这么难?因为公平正义与君主意志有时候并不一致。如果追求公平正义正符合君主的意志,君主自然会支持。可是,往往追求公平正义正好违背君主的意志,君主自然会反对。作为一个司法官员,你还能干得下去吗?即使你想干,也不会让你再干下去了。除非你去维护他的利益,不去追求什么公平正义。
只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古代那种司法附属于行政的制度。古代就是这样一种制度,柳下惠改变不了,孔子也改变不了。柳下惠们只能凭借自己的个人力量去做一番追求公平正义的努力。他们的努力是悲壮的,是鼓舞人心的,但是,却是微弱的,杯水车薪的。
【笔者译】柳下惠做鲁国掌管刑狱的司法官员,多次被撤职。有人说:“你为什么不离开鲁国,到别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他说:“用正直的道理来为国君做事,为老百姓主持正义,到哪里去不会多次被撤职?如果歪曲事实与法律,用不正直的道理来为国君做事,不为老百姓主持正义,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到外地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