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8-13 07:50:48)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弃恶从善为时不晚厌恶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弃恶从善都为时不晚。朱熹《论语集注》:四十,成德之时。见恶于人,则止于此而已。勉人及时迁善改过也。朱熹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人到了四十,还被别人厌恶,这一辈子算是完了。按照朱熹的解释,人到了四十以后,弃恶从善已经不可能,因为四十多岁的人已经成熟定型,改不了了。
笔者认为,朱熹的这一观点值得商榷。人到了四十多岁,已经成熟定型,这话没错,但是,如果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多岁以后,不能弃恶从善,未免有些武断。假如真是如此,儒家思想教导人们每日三省吾身、活到老学到老、毕生加强修养等,还有什么意义?岂不是睁眼说瞎话?再说了,如果此说成立,四十岁以上因犯罪被判刑的人就不能刑满释放了。他改不了,释放出来岂不会再危害社会?笔者认为,一个人,无论他什么时候弃恶从善,都不晚。他四十多岁了,五十多岁了,犯了错误,马上就改正,马上就弃恶从善,就应当允许,就应当鼓励。当然,错误可能不容易改,但并不是不能改。
有人会说,孔子就是这样说的,难道孔子说错了?笔者认为,孔子并没有说错,是后人解释错了。原文是,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笔者觉得,“其终也已”后面应该是问号,而不是句号。也就是说,孔子是在反问,这一辈子就完蛋了吗?他的意思是,不,没有,年过四十而改恶从善并不晚。
【笔者译】孔子说:“年过四十岁,还被人厌恶,这一辈子就完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