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6-28 08:19:23)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价值倾向沸水隐居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两组价值倾向。如不及,指像要赶不上好东西一样着急,晚了,就会失去将要得到的好东西。如探汤,指像试探沸水一样快速避开,晚了,手会被烫伤,疼痛难忍。隐居,指退居乡野,不肯出仕。行义,指做符合义的事情,行侠仗义。孔子的意思是,看见善良,马上去追求;看见不善良,立即避开。可以隐居乡野,等待时机,去追求远大志向;也可以走出来,行义举,去实现心中的道义理想。
关于见善如不及,笔者表示赞同。至于见不善如探汤,笔者不以为然。原因在于,如果大家看见邪恶、丑恶的事情,都急忙躲开,避之唯恐不及,那谁来与这些不良现象作斗争?岂不是让坏人坏事更为猖獗?所以,在倡导避开不善的同时,应该给见义勇为等行为留下空间。同时,还有一个感化、劝导犯错者改邪归正的问题。人们都避开了,谁去做?其实,孔子的意思是担心人们跟着不善的人与事学习,从而学坏变坏。只要人们能够把持住自己,理性对待不善的人与事,不必避之唯恐不及,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即可。
关于隐居。孔子本人是不赞成隐居的,这从他一生的奋斗中能够看出来。这里,孔子委婉地表达了他对隐居的观点。孔子认为,隐居起来,等待时机,去追求远大志向,说起来好像那么一回事似的,但很少有人能够做到。隐居意味着退出政界、退出社会,怎么去追求远大志向?那些还想着追求远大志向的人,不是真正地隐居。笔者认为,选择入世做事,还是选择避世隐居,是一个人的追求,彰显了他的价值选择。无论选择什么,都不必苛求。毕竟,隐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关于行义。孔子认为,行义举,做符合义的事情,去实现心中的道义理想,说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但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建设一个有道义的世界,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但是,仅凭某个人个人的力量,能实现多少道义?所以,说说还行,真正这么做的人,非常少见。当然,不是说行义举不好,有人做符合义的事情,应当鼓励。但这种个人行侠仗义的行为,是实现不了道义社会的理想的。孔子实际上是不赞成个人去行侠仗义的,他的主张应该是通过治国理政的方式来整体推行道义,建设一个道义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