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5-18 08:13:47)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口碑

诋毁

称赞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老百姓的口碑。谁毁谁誉,说的是谁?谁被毁了?谁被誉了?钱穆、杨伯峻等人认为,是孔子毁别人、誉别人。但是,朱熹《论语集注》却是这样说的:斯民者,今此之人也。三代,夏、商、周也。直道,无私曲也。言吾之所以无所毁誉者,盖以此民,即三代之时所以善其善、恶其恶而无所私曲之民。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实也。笔者理解朱熹的意思,是别人在毁或誉孔子。这样解释,就可以与后面的“斯民也”联系起来。这些人不仅毁或誉孔子,也毁或誉别人。正是这些毁或誉,才保证了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这些人是谁?是普通百姓。这些人的毁或誉是什么?是老百姓的口碑。俗语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个人,一辈子,干的怎么样,为人处事怎么样,老百姓会有一个综合评价。这个评价不会早出现,而是等到这个人过世之后,才会传出来。帝王将相、圣人先哲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就是过世之后,老百姓对自己有一个好的评价,就是有一个好的口碑。这个口碑,不是靠权力的强制能够得来的,也不是金钱能够买来的。无论你生前费上多少心思,还是挡不住老百姓的口,也改变不了老百姓的口。帝王将相、圣人先哲最怕什么?最怕老百姓的口碑。这也是许多人费尽心机追求的东西。他们建功立业,他们开疆拓土,他们安抚百姓,他们发展生产,要的就是一个好名声,要的就是老百姓的口碑。这个口碑得来不易,谁也不愿意留下千古骂名。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是孔子把老百姓的口碑记下来了,不是孔子本人的毁或誉。如果仅是他本人的观点,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了。

孔子本人也遇到了毁或誉的问题。应该如何面对呢?孔子是希望人们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功是功,过是过。孔子坚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老百姓能够给予自己一个好的评价。至于那些做了坏事的人,那些品行不端的人,老百姓该毁的毁,该骂的骂。在他生前不敢骂他,他死了以后骂,骂他个千年万年。后世的各种人物看到那些前车之鉴,总会有一些收敛的。

老百姓的毁或誉,就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它可以引导着社会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这种价值观,不是写在书面上的,也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跳跃在老百姓的嘴上。都说老百姓不开化,思想意识落后,可看看历史,老百姓对那些帝王将相、圣人先哲的评价,什么时候看走了眼呢?有一些存在争议,但大部分的功与过,是分得很清的。骂名就是骂名,不是想改就能改得了的。

【笔者译】孔子说:“我在别人那里,受谁诋毁了?受谁称赞了?如果有称赞我的人,那他们一定是考证过我的人品与才能了。这样的老百姓的存在,是夏商周三代能够沿着正直的道路前行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