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玉于斯--张伟
玉于斯--张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592
  • 关注人气:16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3-26 08:12:34)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击磬

改变社会

生存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4.39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人应该如何在社会中生存。朱熹《论语集注》:磬,乐器。荷,担也。蒉,草器也。此荷蒉者,亦隐士也。圣人之心未尝忘天下,此人闻其磬声而知之,则亦非常人矣。硁硁,石声,亦专确之意。以衣涉水曰厉,摄衣涉水曰揭。此两句,《卫风s匏有苦叶》之诗也。讥孔子人不知己而不止,不能适浅深之宜。果哉,叹其果于忘世也。末,无也。圣人心同天地,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不能一日忘也。故闻荷蒉之言,而叹其果于忘世。且言人之出处,若但如此,则亦无所难矣。

这是一个完整的小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人应该怎样在社会中生存。孔子的主张,大家比较熟悉,与当时的社会不相容,其目的就是要改变社会,改变环境。但是,改变社会、改变环境谈何容易。因此,孔子总是碰壁,总是郁郁不得志。当孔子击磬而排解郁闷时,碰上了一位隐者。这位隐者与孔子的主张截然不同,他认为,人应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深则厉,浅则揭。意思就是,人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而调整自己,水深的时候,就穿衣服过河,因为,无论你怎么样躲避,都避不开,衣服都会湿的,索性就不要躲避了,直接穿着衣服过河就是了。水浅的时候,就可以躲避了,把衣服撩起来,就可以防止衣服湿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在社会中生存,社会什么样,环境什么样,人要适应。杨伯峻在译注中认为,水深比喻社会黑暗,只得听之任之;水浅比喻社会黑暗程度不深,便无妨撩起衣裳,免得浸湿。显然,按照这位隐者的主张,人是在被动地适应社会,没有想方设法改变社会的意思。社会黑暗了,只能听之任之。这与孔子的主张根本不同。孔子是主张救世的,隐者是主张顺世的。这一小故事的意义就在于反驳了在社会黑暗面前听之任之的主张。

【笔者译】孔子在卫国,有一天,他正在击磬,有一个背着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经过时,听到了孔子的击磬声,就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事啊!”过了一会儿又说:“我鄙视这个击磬的人,把磬敲得铿铿作响!好像在说,没人理解我呀。没人理解自己,自己变通一下就行了,不要一条道走到黑。诗经说的好,水深的时候,直接穿着衣服过河;水浅的时候,撩起衣服过河。”孔子说:“如果像他这么果断地迎合世道的话,那就不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