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1-02-25 08:07:20)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论语之重新解释

管仲

小事情

评价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还是孔子对管仲的看法。朱熹《论语集注》:子贡意不死犹可,相之则已甚矣。霸,与伯同,长也。匡,正也。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微,无也。衽,衣衿也。被发左衽,夷狄之俗也。谅,小信也。经,缢也。莫之知,人不知也。

忠是儒家追求的道德准则。在子贡这样的儒家弟子看来,如果一个人做不到忠,他的道德水平就要大打折扣,比如管仲,没有为旧主公子纠自杀殉难,又做了新主齐桓公的宰相,算不上忠,称不上仁。如何解释管仲的所作所为成了儒家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孔子认为,评价管仲,不能像评价一般人一样,只盯着小事情不放。管仲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怎么不能称为仁者呢?笔者认为,孔子有一点没有明确点出来,就是怎么样理解忠。不是对上司尽忠才叫忠,对国家对人民尽忠就不叫忠。相对于对国家对人民尽忠来说,对上司尽忠是小忠,对国家对人民尽忠是大忠。当对上司尽忠与对国家对人民尽忠相冲突的时候,要选择对国家对人民尽忠。管仲就是选择了对国家对人民尽忠,实行尊王攘夷,没有被为上司尽忠这样的小忠所困。这样一来,就可以理解管仲的行为了。孔子的回答应该包含了这层意思。

这里引申出一个问题,即忠于君主与忠于国家相矛盾的时候,怎么办?如果选择忠于国家,君主会很不高兴,其后果可能很悲惨,就像岳飞一样。如果选择忠于君主,就可能无法忠于国家,国家利益就可能受到损害。如何选择,留给各位读者去思考。

【笔者译】子贡说;“管仲不是一个仁爱的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没有以身殉难,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秩序,保卫了国家安全,老百姓至今还得到他这一巨大功业的好处。没有管仲,我等诸人恐怕要像夷狄之人一样,披头散发,穿左开身的粗布大褂了。评价管仲,要看到他的大忠,他怎么能像普通人那样只知道尽小忠,找个溪沟去自杀,让谁也不知道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