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2-23 08:18:54)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交友目的方式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交友的方式和目的。曾子提出了一种结交朋友的方式,非常高大上,好像只有君子才能交友似的。实则不然,不是你以文会友了,你就是君子,也不是只有君子才能以文会友。君子不是以识不识字来划分的,也不是以能不能写文章、做学问来划分的。这种交友方式,适合读书人,但不适合普通百姓。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学问、写文章,普通百姓做不到。因此,普通百姓没必要跟着学。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用什么方式会见朋友、结交朋友,视情况而定。喜欢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如果自己喜欢,完全可以采用喝酒、吃饭、聊天等方式会见朋友。会见朋友的方式没有高雅与庸俗之分。只要自己感到幸福快乐,会见的内容健康无害,就可以。当然,别干违法的事儿。就读书人而言,也是如此。虽然曾子这样说,但并非读书人就得采用以文会友的方式结交朋友。读书人喜欢什么方式,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儒家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并时时不忘他们倡导的仁,希望人们的每一种行为都要与仁联系起来。其实,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无处不在。只要想做到仁,什么时候都可以。与朋友的聚会中当然可以找到仁。仁即是爱,前文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仁是朋友关系存在的基础,离开了仁,朋友之间没有了爱,朋友也就做不成了。所以,会友时,一定要以爱人之心(即仁)与朋友相处,这样,朋友之间才能越处越好。同时,你的朋友身上也有许多符合仁的思想与行为,与朋友相聚时,可以自觉地从朋友身上发现这些仁,自己跟着学,以此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仁看作非常沉重非常严肃的东西,总得板着脸来说,其实不必。仁本身应该是非常轻松非常快乐的事情。我学仁、做仁,我轻松快乐;我向仁、追仁,我轻松快乐。学仁做仁向仁追仁的时候,如果感到痛苦、不安,就不要学了、不要做了。肯定是某些方面出了问题。
曾子提出这个标杆,让人们跟着学,这是他的想法,也是儒家的想法。但是,曾子说的合适不合适,人们各有看法。人们学不学,用不用,完全在个人。以前,儒家的这些主张靠强力进行推行,怀疑不得。现在不是以前了。你说的对,人们就遵守,就学习;你说的不对,大家就不再理会。这个标杆既然只适合读书人,曾子这里所说的“君子”,就可以解释为读书人。不要把任何事情都与道德评价挂起钩来。好像人们不这样做,就是小人,就道德不高尚,就让人瞧不起。根本没有这回事。此“君子”非彼“君子”。那时的君子,不是今天君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