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2-14 08:15:25)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道德人帮助成全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帮助他人做事的价值导向。朱熹《论语集注》: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君子小人,所存既有厚薄之殊,而其所好又有善恶之异。故其用心不同如此。
笔者认为,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不是专指某个人,而是指某一类人。西方经济学中有“经济人”的理论假设,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则是“道德人”的假设。通过这一假设,设定一个标准,再拿这一标准与具体的人相比较,对具体的人评头论足。因此,君子与小人成为了一种道德武器。无论是谁,都可以拿着这一武器对别人进行评价,根据自己的意愿,或奖赏或惩罚,把君子与小人的称谓扣在别人头上。
就本章而言,孔子不是说某个人是怎样的,而是说某一类人应该怎样,属于“应然”的范畴,不是“实然”的范畴。孔子描绘出君子与小人的画像,确立起价值导向,让人们去学,让人们去追求。本章是孔子画像的一部分,说的是帮助他人做事的情形。君子一类的人,在帮助他人做事时,会成全人家的好事,但不会成全人家的坏事;小人一类的人,正好相反,在帮助他人做事时,会成全人家的坏事,不会成全人家的好事。人们要么学君子,博得君子的美誉,要么学小人,被嗤之以小人的恶名。
由于本章说的是“应然”的情况,是高度抽象的理想状态,与实际情况必然存在差异。比如,有些人在帮助他人做事时,会成全人家的好事。但是,如果成全人家的好事是违法的,还应该成全吗?如果成全了,这个人还符合君子的要求吗?比如,有些人在帮助他人做事时,出于情面等原因,成全了他人的坏事,但是他也成全了他人的好事,这种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再比如,有些人既不成全他人的好事,也不成全他人的坏事。等等。这说明,实际情况中,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不是非常清晰的,在君子与小人之外还存在一个非常大的中间地带,既非君子,也非小人。儒家确立的君子与小人的社会结构是不完整的。这个巨大的中间地带应该怎么办?笔者觉得,只要不帮助他人做坏事,就应该肯定。至于做不做好事,可以不做要求。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某人做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了,这个人就是君子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君子的标准有很多,这里说的只是其中的一条。具体说,要具备哪几条才能称为君子呢?没有明确标准。小人也是如此。但是,当某人比如曹操,做了几件事后,人家就称他为小人了。好像又有标准。总而言之,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有点似有还无、飘忽不定,它掌握在名人佚士等旁观者的口中,由他们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