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
(2020-11-27 08:09:35)
标签: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论语之重新解释己所不欲思想制度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官员如何做到仁、实现爱。冉雍问如何做到仁时,孔子的回答与颜回不同。孔子只谈了三条大的原则,让人们按照这三条原则规定来自己把握。仲弓是位官员,大概孔子认为,官员学仁、做仁,不需要讲那么具体吧。这里就体现了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只论其当如是,而无术以使之必如是”。这一做法影响深远。后世的“政策”大约来源于此。官员只讲几条原则性要求,就让大家去执行。至于用什么方式方法、执行到什么程度,在所不问。这样做虽然灵活,却容易给执行人留下寻租的空间。执行不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完全由执行人自己决定。执行人可以把一些小的轻微的事件也纳入进来,也可以把一些大的事件排除出去。
孔子只告诉仲弓按照这三条原则去做,却没有具体制度保障。告诉颜回时,还讲了礼,这里连礼也没讲。把“仁”搞得神神秘秘的,好像追求仁是很清高的事情,只有他们这样的读书人才能有资格谈论、有资格追求。这种把社会大众排除在主流价值之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主流价值不能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所追求,仅限于少数精英分子的小圈子,社会是不会实现进步的。孔子与他的三千弟子去追求仁,只是起了一个示范效应,最终产生影响还是在几百年之后,也就是在孔子的学说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之后。当然,这与当时的教育、通讯非常落后有关。
仁这一价值追求,不是读书人的专利,也不是为官者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资格追求仁,都有能力实现仁。通常所说的“杀身成仁”,好像只有英雄豪杰才能做到。这是一种误解。就爱国抗敌来说,“杀身成仁”是最高的价值追求,但社会领域包括方方面面,每一方面都可以做出贡献,达到“仁”的要求。即使对爱国抗敌来说,也并非只有杀身才能成仁。英勇杀敌,战胜敌人,同样是一种“仁”。
孔子是思想家,他只提出了思想,具体怎么实现,需要靠制度。思想是制度的灵魂,制度是思想的载体和保障。后世儒家没有创造出相应的制度去落实孔子的思想,并不能怪孔子。同样,政策也需要落实为具体的制度。
就本章来说,孔子说的是作为一个官员应该怎样做。为什么孔子这样说?因为在古代,当了官,就成了人上人,就会趾高气扬,就会吆五喝六,就有权力强迫别人做事,就有了脾气,动不动埋怨这个、埋怨那个。如果把“仁”作为精神追求,就要克服这些毛病。其实,就是把仁——即爱贯穿到每一件事每一方面。你心中想着爱,出门时就会像要会见贵宾一样注重自己的形象,端正自己的态度,待人和蔼可亲、彬彬有礼;指使老百姓干事时,就会像要承办国家的纪念大典一样,小心翼翼,客客气气,唯恐超出正常的限度,引起老百姓的不满;遇到事情时,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决不推给朋友,自己不愿做的决定不强迫朋友去做;日常生活中,不管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家里,从不乱发脾气、口出怨言,埋怨天埋怨地埋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