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
(2020-03-28 11:26:12)
标签:
散文野菜感谢时代 |
分类: 散文 |
野菜
前不久,食堂的午餐中出现了一种野菜——马齿苋。我看到后,备感亲切,立即盛了满满一大碗。只可惜,这些马齿苋有些老了,都结了种子了,厨师们也没把种子摘掉,就一起做了菜,端上来了。这么老的马齿苋,吃起来味道自然不好,而且,食堂的做法也很普通,只是用油炒了一下。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把它吃完。
我为什么对马齿苋这么感兴趣?因为它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的家乡。
记得小时候,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在我的家乡山东,像现在这样顿顿有菜吃的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那时,种菜的也少,卖菜的更少,即使有卖菜的,也因为自己家里生活比较困难,买不起菜吃。在那种情况下,到野地里挖野菜成了一种不错的选择。
马齿苋是一种非常容易见到的野菜。每当春夏时节,一场喜雨过后几天,野地里的马齿苋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忽忽地生长,随处可见。马齿苋,在我们老家,有一个通俗的名称叫马扎菜。这种菜,叶子是互生的,叶片绿色,呈扁平状,非常肥厚,似马的牙齿状,因而得名。那时,我经常带着一个竹蓝,到野地里去挖。其实,虽说是挖,却谈不上挖,只用手去摘即可。马扎菜的茎很脆,用指甲一掐,就断下来了。老的马扎菜,由于已经长了种子,不好吃了,我就不要了。我只找嫩的。由于这种菜非常多,不多会儿,就摘了满满一蓝子。回到家,洗干净了,就可以下锅了。
马扎菜的做法有好多种,母亲给我们做过三种。一种是,把马扎菜放进锅里,用开水焯一下,捞出来,将水沥干,然后把准备好的蒜泥加进去,搅拌均匀。第二种是,把洗干净的马扎菜放在加了水的面糊糊里,让马扎菜叶子上沾上面粉,放在锅里蒸熟。我们当地称这种做法叫拌糠糕。第三种是,将洗干净的马扎菜用油炒熟。我们食堂里做的就是这种。依我的感觉来说,这第三种做法的味道最一般,不如前两种好吃。如果我们食堂的师傅能够用前两种做法试一试,肯定大家都喜欢。我猜想,食堂的师傅应该不知道这两种做法,野菜嘛,大家见得比较少,自然不知道该怎么做。
我小时候还经常吃另外两种野菜。一种是蓬子菜,一种是灰灰菜。这两种菜的学名叫什么,我一直不知道,就姑且按照我母亲的叫法来叫吧。蓬子菜的叶子呈针形,深绿色或褐色,与松树的叶子类似,但是,这是一种草本植物,能长一米来高,一簇一簇的,叶子虽然有些硬,做熟之后,却清脆可口。我采摘这种野菜时,往往用镰刀,因为它的茎相对粗一点,掐起来有点费劲。采摘回来后,洗干净,母亲用它来烙菜饼。做法很简单,就是放在面糊糊里一搅一蘸,与面充分接触之后,放在锅中煎熟。灰灰菜的叶子呈椭圆形,也是一种草本植物,一簇一簇的。我只采摘灰灰菜的叶子,茎太硬,不能吃。这种菜的做法也有几种,最普通的就是加油炒着吃。
我看到好多人一提到吃野菜,就说吃荠菜。我很羡慕。那时候,我非常希望能吃到荠菜,可是,我没有这个福分。对于我的童年来说,能吃上荠菜,是一种奢侈。我们附近的田野里,就没看到过几棵荠菜。母亲告诉我说,荠菜都让人家挖走了。
当年,母亲给我们做马扎菜的时候才三十多岁,正值青春年华,满头青丝,没有什么皱纹。母亲给我们做完马扎菜,看着我们吃完,我们却很少给她留下一点。母亲往往是等我们吃完了,拿着干粮去蘸一蘸菜水或者擦一擦锅底。现在,母亲已经满头白发、满脸皱纹了。虽然生活条件好多了,母亲不用蘸一蘸菜水或者擦一擦锅底了,但是,她却老了。
有人说,你们那时候能经常吃野菜,生活水平不低呀。我们现在想吃还吃不上呢。你看,饭店里卖的野菜,多么贵啊。
怎么说呢?那时候,我们经常吃野菜,吃马扎菜,吃蓬子菜,吃灰灰菜,并不是多么喜欢吃这些菜的味道,而是因为缺少蔬菜,缺少经济能力。如果我们有钱去买菜,我们还用经常去挖野菜吗?如果那时候蔬菜种植有了比较大的规模,我们还用愁没菜吃吗?可是,没有,既没有菜,也没有钱。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生活条件变好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摆满了各个地方的市场和柜台,人们手里也有钱了。想什么时候吃菜,就什么时候吃,一年四季都有卖菜的。菜的种类也很多,可以换着吃。吃够了这几种,换那几种。大部分的蔬菜都吃腻了,再换野菜。这时候吃野菜,已经不是没菜吃、没钱买菜的问题了,而是为了换换口味。我们食堂里做了马扎菜,就是为了给大家换一换口味。
应该感谢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改善了多少啊,我们吃的好了多少啊。
2020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