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南子真的有一腿吗?

标签:
孔子南子高兴惩罚 |
6.28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能否与名声不好的人交往,能否用名声不好的人做事。孔子见南子一事,自古至今,争议很多,史家与文人众说纷纭。本文尝试从新角度入手,对这一千年悬疑进行探讨。
南子是何许人也?史料记载,南子是卫国国君灵公夫人,原为宋国公主,比卫灵公小三十多岁,长相美貌但不检点,史书评价她“美而淫”。嫁于卫灵公前,即与宋公子朝私通,后公子朝来到卫国,成为卫灵公男宠,二人依然保持不正当关系,后随公子朝出走晋国。
史书说南子是淫妇,根据就是南子与宋公子朝私通。一女子与一相好男子私通,就是淫妇吗?这一点,中西文化差异很大。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描写的就是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爱情,与自己的意中人搞婚外恋的故事。按照我们史书的观点,安娜·卡列尼娜就是淫妇。按照列夫·托尔斯泰的观点,南子是追求自己的爱情。现在,人们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改变。前几年曾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有一段协助乾隆皇帝的香妃与自己的意中人私奔的故事,就体现了这种改变。
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南子是淫妇。但这个淫妇却与一般淫妇不同,除了与自己的意中人宋公子朝保持不正当关系外,文献并没有记载南子与宋公子朝以外的男子有不正当关系。宋公子朝,前文已有介绍,是当时的美男子。南子,一个美貌的年轻女子,喜欢一个帅小伙、一个美男子,很正常的事情,就像男人喜欢美女一样。而且,二人的关系非常牢固,在南子嫁给卫灵公之前,二人就已经私通,嫁给卫灵公之后,一直保持着这种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也就是说,南子并没有在性方面饥渴难耐,以至于见男人就想发生性行为,也没有猎男色的嗜好,只是与自己的相好有这方面的事情。孔子见南子时,已经56岁,是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头子了,先不说孔子对南子这样的美女有没有非份的想法,南子自己会对一个相貌丑陋的老头子有这方面的兴趣吗?她在性方面有这么强烈的需求吗?就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二人不可能发生男女方面的不正当行为。
有人会说,孔子是圣人,是知名人物,南子喜欢名人,因而有可能发生这种事情。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成立。因为,孔子被称为圣人,按照通行的说法,是汉武帝时候的事情,那时,孔子已经死了几百年了。有一种说法认为,孔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民间称为圣人了,即使如此,也是孔子死后的事情。孔子见南子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是圣人,也没有人称孔子为圣人,南子也不知道孔子死后会成为圣人。孔子当时的身份是被罢了官的前任鲁国官员,不得以而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治国理政学说。因为周游列国和广收门徒的缘故,孔子有了一定名气。南子是卫国国君的夫人,地位尊贵,握有实权。二者比较,孔子当时的身份、地位远在南子之下,名气也没有后世所说的那么大。而且,从孔子的实际遭遇看,孔子虽然见过南子,仍然没有受到卫灵公的重用。所以,可以推断出不存在二人发生男女方面不正当行为的可能性。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南子求见孔子,孔子不得已而见之。笔者认为,说南子求见孔子,理由不成立,道理上讲不通。司马迁的史记虽然受人敬重,但在这一事件上难以排除编造之嫌。可能是司马迁为了维护孔子圣人的尊严与地位而臆造了该情况,也可能是司马迁参考借鉴的资料是儒家弟子提供的。像南子这样的实权派人物,见过的名人不知有多少,求见她的名人也不知有多少。孔子是当时的名人,但孔子是以治国理政学说出名的人,不是以美貌、才艺等出名的人。南子对治国理政有那么大兴趣吗?从南子的作为来看,她喜欢弄权,但她并不懂治国理政。所以,对于南子来说,见不见孔子,是无所谓的事情,可见可不见,不是非见不可,更谈不上求见。对于孔子来说,见不见南子,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道理很简单,孔子到卫国后,先求见卫灵公,向卫灵公推销自己的治国理政学说。卫灵公听后,夸赞了他一番,答应给他丰厚的待遇,但没有重用他。孔子不甘心,了解到卫灵公耳朵根子软,权力握在夫人南子手中,这才求见南子,希望能说服南子,让南子帮忙,劝卫灵公重用自己,达到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目的。所以,孔子确有必要求见南子。
有人说,孔子见南子后产生了非份之想,心猿意马,魂不守舍。笔者认为,这是文人墨客的夸张描写。孔子曾是鲁国的高官,在那个时代也算得上名人,见过的美女到底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见过不少。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鲁国宫庭中难道就没有美女吗?孔子这样的高官身边难道就没有美女吗?即使孔子身边没有,同朝为官的其他官员身边难道也没有吗?(至于与美女有无风流之事,未见记载。)所以,说孔子见了美女迈不动腿,根本不靠谱,好像孔子是一个没有见过漂亮女人、没有见过世面的山野村夫一样。孔子见南子时56岁,早已历经沧桑,阅人无数,且身体机能已经衰退不少,南子纵然美艳无比,也不过在孔子心中激荡起几波涟漪而已,根本达不到魂不守舍的程度。
孔子见南子,子路为什么不高兴?因为,子路知道,南子是一个出了名的淫妇,名声不好,孔子去求见她,请她帮忙,传出去不好听,会影响孔子的形象。这里就出现了几个问题:一、是不是名声不好的人就是坏人?二、是不是名声不好的人不能做好事?三、是不是不能与名声不好的人交往、做朋友?四、是不是不能求名声不好的人帮忙、用名声不好的人做事?
笔者认为,一,名声不好的人不一定就是坏人,比如,这里说的南子。在那个时代,她由于与宋公子朝私通而秽名远播,但是,据史书记载,她没做过什么罪大恶极的坏事,算不上坏人。风流事就是风流事,不能等同于坏事。不能一听说某人名声不好,就想当然地认为此人是坏人。当然,婚外恋是不对的,是不能让社会接受的,人们进行道义上的批判是正确的。婚姻不幸福,可以离婚,但在那个时代,作为国君的夫人,是不可能离婚的。二,名声不好的人也会做好事,也能做好事。名声不好,可能是某一方面原因引起的,就像南子,是不正当男女关系,但是,在其他方面,南子并没有恶名。社会包括方方面面,某人在一个方面名声不好,在其他方面仍然可以、能够做好事。南子名声不好,但别的方面不坏,而且有权力,处在重要位置上,可以、能够做很多好事。不要一听说某人名声不好,就把他做的所有事情都否定了,就一口咬定他不会做好事。不要关闭名声不好之人的向善之门,逼着他成为坏人。对社会而言,少一个坏人比多一个坏人要好,少做一件坏事比多做一件坏事要好。三、可以与名声不好的人交往、做朋友。当某人名声不好的消息传出时,人们往往群起而攻之,口诛笔伐,遣责批评,背后戳人脊梁骨,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继而像躲避瘟疫一样,避之唯恐不及,好像说一句话、握一次手、见一次面就会辱没自己的名声。如果有人与之交往,交往的人也会遭人白眼,更不用说作朋友了。当然,这是对一般人而言,如果遇到南子这样的人物,有地位、有权力,人们纵然想遣责批评,也只能背后偷着说说,既不敢明目张胆地口诛笔伐,也不敢公然反对与之交往。其实,对于名声不好的人,没有必要搞得紧张兮兮的。人们该遣责的就遣责,该批评的就批评,遣责完了,批评完了,人家知道错了,就要允许改正,该交往的还要交往,该做朋友的还要做朋友。作为受害人,如果还是无法接受,可以选择离婚,可以选择分开,也可以选择其他理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作为社会,要能够包容。犯罪分子尚且给予悔过自新的机会,何况名声不好的人呢?如果名声不好的人没有认识到错误,不愿意改变自己,也不要轻易放弃、抛弃,大家可以你一把我一把,一点一点地影响、引导他走向正途,只要能向好的方面转变,能影响多少是多少,能改变多少是多少。即使他不改正错误,至少也可以劝阻他在其他方面不要做错事、坏事。四、必要时,可以向名声不好的人寻求帮助,也可以用名声不好的人做事。举一个例子,如果你不小心掉进河里,河岸上正好有一位名声不好的人,你难道不能向他求救吗?当然可以。孔子没有得到卫灵公的重用,南子作为卫灵公的夫人,有能力劝说卫灵公重用孔子。孔子因而请求南子帮忙,有什么不可以呢?难道因为南子名声不好,就不能请她帮忙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什么人都有,到哪里去找那么多既有好名声又有能力且位置适宜的人呢?能找到,当然好,找不到,名声不好的人也可以用。南子就是这样一个人。孔子找别人,纵然名声再好,也没有用,只有南子可以用,孔子就用了。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没影响到孔子的名声。孔子既然能用南子这样的人来帮忙、做事,其他人为什么不能用名声不好的人帮忙、做事呢?
另外,从子路的表现中还可以读出一个道理:真理高于权力、地位、名声。不管是谁,做的对,无可厚非;做的不对,就是不对,不能因为权力大、地位高、名声响,不对也对。对于老师的所作所为,学生可以直率地表达个人情感,不必刻意压抑自己,曲意逢迎,阿谀奉承,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朋友之间的关系一样。如果老师做的不对,学生可以明确表示不高兴,不管老师地位多么显赫、智慧多么超群、学识多么渊博。这与后世的教导不同。后世的学子们曾被告知,老师(上级)永远都是对的,不管老师(上级)做了什么事,学生(下级)都不能反对,甚至不能流露出一点不满。
【笔者译】孔子拜见了南子,请南子帮忙在卫灵公面前美言几句,希望能劝说卫灵公重用自己,至少可以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来治国理政。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告诉子路说:“我知道她名声不好,求她这样的人帮忙很不光彩。我所采用的这一不光彩的手段,连老天都会厌恶的,连老天都会厌恶的。但是,我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