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观音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一
几次到澳门,每次都看到屹立在岸边的青铜观音像,一幅西方女子的面容,感到非常诧异。澳门人称这座观音像为“洋观音”。我有些好奇。在其他地方,我还从没有见过西方面孔的观音,甚至连听说也没听说过。
这次又到澳门,我专门抽出点时间,到洋观音像近前去看一看,了解一下洋观音的详细情况,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二
洋观音正式的名称叫观音莲花苑,位于澳门本岛皇朝区的一个人式小岛上。这个小岛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小的人工岛,用石块堆积而成,上面修建了观音像和莲花基座,面积也就几十平方米。小岛通过一条长60米的栈桥,与本岛上的孙逸仙大马路相连。
青铜观音像高20米,重50吨,呈站立姿态,矗立在莲花基座上。只见这位西洋美少女微微侧身,轻轻垂首,背海而立,面对远处的松山。她刚刚从南海而来,长袍飘飘,体态婀娜,眼睛关切地注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她头上的披肩迎风抖动,样式有点像教会修女的头巾。
观音莲花苑于1999年3月21日开幕,由葡萄牙建筑师和雕塑家李洁莲(Cristina Rocha Leiria)设计,同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李洁莲是葡萄牙人,生于莫桑比克,很小时就与观音结缘。据说在澳葡时代,澳督邀请李洁莲为澳门设计一座圣母像,李洁莲拒绝了。她说,这是以华人为主的城市,我们应该为澳门设计一座观音像。要让她既像中国人,又像葡萄牙人,也像印度人,或者非洲人……,要让所有的澳门人和来澳门旅行的全世界游客都在这尊观音像上找到一种亲切感。最终,她说服了澳督。
观音像落成之初,引起不小的震动。这个大胆的设计直接颠覆了澳门华人心目中的观音形象,传递了世界大同、民族和平共融的信息,旨在提倡人与人和文明间的相互尊重和友谊。
三
澳门居民所仰的宗教种类较多,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中,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最多。
佛教在澳门历史悠久。佛教徒有6万多人,在澳门各种宗教信徒中数量位列第一,华人信徒占了绝大多数。信奉观音在澳门民间十分流行。在佛教中,观音菩萨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以观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具有平等无私的大慈大悲精神,当众生遇到任何困难和苦痛, 如能内心至诚地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澳门共有佛教庙宇40多间,最著名的是普济禅院(俗称望厦观音堂)、菩提禅院。
道教在澳门有过一定规模,主要信仰妈祖(即天后)。澳门建有妈阁庙,信徒主要是华人,奉妈祖为护航海神。妈阁庙内的弘仁殿,建于1488年,是有纪录可考的澳门最早庙宇之一。妈阁庙是澳门的象征,相传澳门的英文名字MACAU即得源于“妈阁”。
天主教在澳门的传教历史始于1555年,即葡萄牙侵占澳门的第三年,第一位传教士叫公匝勒。1576年1月23日,天主教澳门教区成立,成为远东地区最早的传教中心。1582年利玛窦神父到澳门,后进入内地传教,奠定了天主教入中国传教的基础,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迈出了重要一步。澳门现有较大规模的教堂20多座,其中望德堂、风顺堂和花王堂已有300年以上历史。澳门现有天主教徒2万2千多人,其中60%是华人,40%是葡萄牙人。
基督教由英国伦敦差会马礼逊教士于1807年传入澳门。为了传教,马礼逊首先把《新约全书》译为中文,又与合作把《旧约全书》也译为中文。现有基督教教会30多所,受洗的教徒约5千人,主要是华人。
伊斯兰教在澳门也有400多年的历史。当16世纪澳门开埠时,亚非地区的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教引进澳门,曾经比较昌盛。后来,随着澳门经济贸易的衰退,阿拉伯商人渐渐离去,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大大减少。
从明清时起,澳门的各宗教之间关系融洽,未曾发生过激烈的宗教冲突。当代澳门天主教会的林家骏主教与佛教界著名人物、普济禅院住持机修大师,经常联袂出席澳门地区重要活动。澳门宗教的多样性和互容性,成为澳门文化的重要特色。
虽然澳门各宗教之间没有发生冲突,但是,天主教与中华文化之间却并非相安无事。历史上就发生过天主教与中华文化之间的礼仪之争。早期来澳门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为了避免与中华文化发生正面对抗,减少传教阻力,不得不作了一些变通。例如明末利玛窦来华传教时,采取尊重中国礼仪的传教方法,开始时戴僧冠穿僧服,自称西僧;后来是戴儒冠穿儒服,自称西儒。通过这些变通,使传教事业才得以比较顺利地发展。后来,罗马天主教会否定了利玛窦的做法,认为这样做违背了正统的天主教教义。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于1704年宣布命令,禁止教徒在中国顺从敬天、祀孔、祭祖礼仪。1707年罗马教廷特使多罗来华,并在南京发布禁令。康熙令将多罗押往澳门交葡萄牙人看管,并派遣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艾若瑟出使罗马教廷,樊守义随行,前去澄清礼仪之争。1715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又颁布“自登基之日”通谕,重申必须绝对遵守1704年禁令。1721年,康熙阅取罗马教廷特使带来的“自登基之日”通谕和禁令后说:“览此条约,只可说得西洋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况西洋等人无一通汉书者,说言议论,令人可笑者多。今见来臣条约,竟与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彼此乱言者,莫过如此。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钦此。”从此,天主教被清朝政府禁止,使得澳门乃至全中国的天主教发展一落千丈。一直到了1939年,教宗庇护十二世颁布“众所皆知”通谕,撤消了对中国教徒祭祖祭孔习俗的禁令。但是,教廷并不承认先前的通谕是错误的,而是认为过去宗教性的祭祖、祭孔观念,历经数百年后已变成了世俗性活动,可以被酌情允许。
礼仪之争最终以中国文化的胜利而划上了句号。
四
澳门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绝大多数居民是中国人,澳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虽然近世以来,澳门被殖民统治过,文化体制中渗入了许多西洋成份,但澳门的社会文化生活始终以中国文化为主导。
大部分澳门人受中国文化影响,民间信仰广泛,逢神即拜,神佛不分,即使无宗教信仰的人也经常烧香拜佛。
澳门华人与葡萄牙政府素有隔膜,更增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
外国人到了澳门,往往深受中国文化、宗教的影响,也开始相信中国的佛教、道教等宗教。土生葡人虽以信仰天主教为主,但不信教的人增多,也有转信佛教的。
澳门年轻人对不同宗教的价值认同已没有严格的壁垒。他们可以接受道教、佛教及各种民间宗教,也可以接受天主教、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并把这些宗教通俗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葡萄牙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洋观音诞生了。
洋观音表明,洋人也信仰中国人的神了,不仅信仰地很虔诚,而且信仰地很精通,连自己也成为中国人的神了。佛教不仅是澳门的中国人信仰的宗教,而且是在澳门的西方人信仰的宗教。观音菩萨是澳门人共同的信仰。
洋观音表明,洋人不仅信仰圣母玛利亚,也信仰观音菩萨,就像中国人不仅信仰观音菩萨,也信仰圣母玛利亚一样。
洋观音表明,不同的宗教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不同的文化是可以互融互通的,不同的文明是可以共同繁荣的,不同的民族是可以友爱和谐的。
五
时光荏苒。澳门人接受了这座独一无二的观音像。在澳门人心中,洋观音渐渐成为了庇佑澳门的本地神灵。
她体现了澳门的一种精神,体现了澳门的开放与包容,体现了澳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体现了澳门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谐。
她的心中充满了爱、怜悯和同情。
如果李洁莲设计出的是一个圣母玛利亚,会是什么效果呢?
如果李洁莲设计出的是一个东方面孔的观音,会是什么效果呢?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