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3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7-04-28 09:48:22)
标签:

文化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0.3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

私觌,愉愉如也。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上朝议政时的行为和神态。古代高级官员要上朝拜见国君,商议朝政。在上朝的过程中,官员们的言行举止不是随随便便的,要符合礼制的规定,要讲究礼仪。孔子做过鲁国的高官,上过朝,议过政。本章记载的孔子的行为和神态就是孔子按照礼仪规定作出的种种表现。

礼仪是一种标准,一种规矩。所有礼仪,都围绕一个“敬”字展开。大家要按照礼仪规定来做,言语和行为都要表现出“敬”,不能邋遢,不能傲慢。孔子的言行举止始终表现出“敬”,无疑是正确的、合理的,为大家树立了一个标杆。其他官员的表现是什么样的,《论语》没有记载。

前面的篇章,曾记载了孔子批评其他官员不遵守礼仪规定的情况,言外之意,孔子是维护礼制的,是遵守礼仪规定的。但是,始终没有讲孔子遵守礼制的具体情况。本篇专门讲孔子是如何遵守礼仪规定的,无疑回答了人们的疑问。本篇告诉人们,孔子不是光说不做的,不是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的。法律和礼仪等规矩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共同维护。在法律和礼仪这些规矩面前,没有例外。孔子不例外,其他人也不例外。

本章再次出现“色勃如也,足如也”。不过,这次是出现在“过位”时,即经过国君的座位时。如果再译为像打了鸡血一样,非常兴奋,就有些不合适。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出于对国君的狂热崇拜而产生的情绪激动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只有狂热的信徒才具有。不是紧张,而是激动。见到国君或者国君的位子,马上情绪激动、精神勃发,连说话都说不到一块了,好像不会说话一样。

关于“摄齐升堂”,李泽厚先生译为“提着衣襟走上台阶”,笔者有不同看法。本章先说入门,再说“过位”,然后说“摄齐升堂”,再说出来,最后说“没阶”,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前面说的是大臣们进入议事大堂,经过国君的座位,到自己的位置待命,等待国君的到来。后面说的是国君与大臣们议事完毕后离开,大臣们走出议事大堂,走下台阶离开。“摄齐升堂”在中间,意思应该是人员到齐后,国君来到议事大堂,与大家开始议政。

复其位,踧踖如也。孔子离开后,已经精神放松了。如果回到原来的位置,其行为和神态又回到刚才的样子,紧张而局促。整个过程就像在演戏。“执圭……”这一句,讲的是孔子在上朝议政时的具体表现,精神紧张的就像打仗一样。接受别人的礼仪拜见时,要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看上去非常拘谨。其实,大家在私底下会见时,精神都是轻松愉快的。

【笔者译】孔子走进国君议事大堂的大门时,弯着腰像鞠躬的样子,好像大门的高度容不下自己身体似的。进了大门后,不站在正对大门中间的地方,进大门时,脚步不踩着门槛。走向自己的位置时,需要走过国君的座位,这时,孔子情绪激动,走路快捷,说话有些说不到一块了,好像底气不足不会说话一样。大臣们到齐后,国君来到大堂,与大家一起议事。孔子又弯起腰,像鞠躬的样子,屏住自己的呼吸,大气也不敢出一点。议完事出来,精神紧张的程度下降了一个等级,慢慢放松,容貌恢复到平常的模样,表现出非常舒适、愉快的样子。走下大堂外面的台阶,孔子快步前进,衣服随风舒展,像鸟儿展翅飞翔。如果让孔子回到原来的位置,他马上就会呈现刚才那样一副敬畏不安的样子。手捧着玉圭,弯着腰,好像在鞠躬,就像举不起手里的玉圭。往上举,像是给人作揖;往下举,像是要交给别人。面色战战兢兢,精神紧张的就像要打仗。走路时规规矩矩迈着小碎步,像沿着一条直线走一样。接受别人的礼仪拜见时,摆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看上去非常拘谨。其实,大家在私底下会见时,精神都是轻松愉快的。

    附【李泽厚译】孔子走进国君的大厅,弯着腰,好像容不下自己似的。不站在大厅中间,行走不踩门槛。走过国君的座位时,面色变得庄重,行步快速,话也好像没有了。提着衣襟走上台阶,弯着腰,轻声呼唤而不喘气。出来,走下一个台阶,就放松容貌,一种舒适、愉快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步前进,像鸟展翅。回到原来的位置,一副敬畏不安的样子。手拿着玉圭,弯着腰,好像负担不起。上举,像作揖;下举,像交接。面容庄重,战战兢兢。用紧凑的小步行进,像一条直线一样。献礼时,脸色凝正。私下相见,则轻松愉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