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乡党第十|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7-04-13 12:23:49)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笔者注】在开始本篇的解释之前,笔者有一段话需要先说一说。综观前十篇,记载的是孔子在公事、私事方面按照礼仪制度的规定行动,展现了孔子彬彬有礼的君子形象。本篇之前的九篇主要讲的是爱、道德与法律,本篇讲的则是礼仪。礼仪属于周礼,但只是周礼的一小部分。前九篇记载的主要是孔子说的话,本篇记载的是孔子的行为;前九篇记载的主要是孔子说别人应该怎么做,本篇记载的是孔子自己是怎么做的。笔者认为,本篇最重要的地方不是孔子在某个场合某件事上怎么做的,而是孔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作风。后世儒家虽然人才济济,但是无人能与孔子媲美。原因主要在于没有人能像孔子这样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先做到。那些大师们张口圣贤怎么说,闭口别人怎么做,自己却躲得远远的。口口声声让别人存天理灭人欲,他灭自己的人欲了吗?规矩是给别人定的,自己却排除在外,这样的规矩怎么可能被人们接受?久而久之,最终的结果就是规矩是规矩,做法是做法。大家都不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孔子就认识到了这一点,要求别人遵守礼仪,自己就先按照礼仪要求行事,做给别人看。这样的说教才有吸引力,这样的倡导才有号召力。当然,时代变了,人们的观念变了,礼仪也变了。彼礼仪已非此礼仪。那时的礼仪大多数已经不适用于今天了。人们大可不必把那时的礼仪搬到今天来用。
本章讲的是孔子如何与不同的人说话。整个乡党篇记载的是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根据事项的不同,分为若干章节。由于标准不一,分法也不同。这些分法各有道理,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本文采用的是李泽厚先生的分法。
乡党与宗庙朝廷分别代表了私事与公事两个场合。孔子在乡村,站在百姓中间,好像不善言辞。恂恂是对“似不能言者”的形容,译为恭顺谦逊不很恰当。笔者认为,译为“一直耐心倾听,自己很少说话”较为合适。意思是孔子不在乡村百姓面前显摆自己有学问、能言善辩。孔子在宗庙朝廷上则不同。与在乡村不善言辞截然相反,孔子谈吐流利,能言善辩。但是,孔子说话还是非常谨慎,从不口无遮拦地乱说一通。能说但不乱说。
在朝廷之上,孔子是怎么说话的呢?与比自己级别低的官员说话,侃侃如也。什么意思?态度和蔼可亲,没有摆架子。与比自己级别高的官员说话,訚訚(音阴)如也。什么意思?态度热情有礼貌,没有谄媚奉承。当国君在场时,孔子说话就不这么自然了。踧踖(音促几)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态度有些紧张,表现出敬畏之色,说话认真谨慎。
附:【李泽厚译】孔子在老乡中间,恭顺谦逊,好像不会说话。他在宗庙和朝廷中,讲话雄辩,但很谨慎。在朝廷中,他与同级说话,直率畅快;与上级说话,温和恭顺;国君在的时候,敬畏不安,态度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