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7-02-08 09:11:0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李泽厚译】孔子病重,子路要学生们挂上臣下侍奉的名义。后来,孔子病减轻了些,说:“太久了,子路欺骗我!我没有资格有臣下,却居然有了,我骗谁呢?骗老天吗?而且我与其死在所谓臣下身边,不如死在你们学生们身边,我即使不能办大丧事,难道我会被扔在道路上吗?”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不慕虚荣,看重感情。门人,指学生。臣,指家臣。春秋时各国卿大夫家的总管叫宰,宰下又有各种官职,总称为家臣。家臣是地位与权势的一种象征。孔子家中没有家臣,与那些有家臣的卿大夫相比,让人觉得地位低下。子路认为,像老师这样有声望的人,应该有家臣。有了家臣,才会让老师觉得有面子,才会让老师心里有一种满足感,才会让老师病情恢复得快一些。有了家臣,他们这些弟子们才会更有地位,更受人尊敬。所以,子路就让老师的学生们扮作家臣,用家臣的礼节来侍候老师。可是,子路没有想到老师的心里去,老师不喜欢这一套,责怪子路不应该让学生们扮作家臣来侍候自己。自己没有家臣就没有吧,何必要装作有呢?欺骗谁呢?别人是知道真实情况的,自己更不用说,只能用来欺骗天。老师觉得,家臣不如学生亲切,家臣不如学生感情深厚。要是让他选择自己去世时有谁陪在身边,他愿选择学生,不愿选择家臣。老师不慕虚荣,更重感情。学生和老师之间是感情,卿大夫与家臣之间是地位和权势。地位和权势挺重要,但感情更重要。没有地位、权势,会让人觉得脸上无光,低人一等。没有感情,会让人觉得内心凄凉,失落寂寞。感情对心灵的慰藉胜过地位、权势带来的满足,更胜过假地位、假权势带来的虚荣。当二者需要作出选择时,当然选择感情。
子路这样做,说到底是为了面子,既为了老师的面子,也为了自己这些弟子们的面子。面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面子是荣耀,更是好强心理的表现。爱面子是人的本性。人们喜欢面子,需要面子,是因为纯真的面子好比人的着装和打扮,可以长精神、提志气,使人受益,受人尊重。人们会有一种满足感,会精神愉悦。但是,对面子的追求要适度,要量力而行,别让面子成为负担,更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面子就像人的脸,长在身体上,依靠身体而存在。有没有面子,靠的是自己的实力。没有足够的实力,你也就没有面子,别人也不会给你面子。面子是自己挣的,不是别人施舍的。自己挣面子要实实在在,不要弄虚作假。掺假作伪,刻意追逐,就失去面子的本意和原貌了。对于真面子,越有面子越好。对于假面子,还是不要为好。如果要假面子,会一直担心被人揭穿,因而精神紧张,神经兮兮的,实无必要。
【笔者译】孔子病得很厉害,子路让孔子的学生们扮作家臣,侍候孔子。后来,孔子的病渐渐好了,说:“好久了,子路干这种骗人的事情!我没有家臣,却让人假扮家臣。我欺骗谁?欺骗老天啊!要这种面子干什么?我与其死在家臣的手里,不如死在你们几个学生手里!我死后,即使不能举行隆重的葬礼,也不会死在路上没人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