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第九(共三十一章)|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7-01-20 10:51:46)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极少讲利益与命运、利益与爱。这是一句从古到今备受争议的话。罕,是稀少的意思。言,是说的意思。利、命、仁是中国哲学的三个基本范畴。这些解释都没有争议。关键是对“与”字的解释,争议很大。自古以来,学术界有三种解释:一是两个“与”解释为“和”,全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命运和仁爱。如,何晏《论语集解》: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刑昺疏:与,及也……此云利者,谓君子利益万物,使万物各得其宜,足以和合于义,法天之利也。云命者……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之命也……仁者爱人以及物,是善行中最盛者也。以此三者中知以下寡能及之,故孔子希言也。程颢程颐《二程集》: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朱熹认可二程的解读。二是两个“与”解释为赞许,全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利益,赞许命运,赞许仁爱。如,清人史绳祖《学斋占毕》:《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注诸家皆以为三者子所希言,余独疑之。利者固圣人深耻而不言也……如命与仁,……尝不言。且考鲁论二十篇问答,言仁凡53条。张南轩已为诛泗言仁,断之曰言矣。又命字,亦言之非一。……孔子罕言者,独利而已,当以此句作一义。曰命曰仁,皆平日所深与,此自别一义。与者许也。三是第一个“与”解释为“和”,第二个“与”解释为“赞许”,全句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和命运,他赞许仁爱。如,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孔子讲利少,是因为他重义轻利;讲命也少,是因为天命难言;讲仁很多,是因为他推崇仁。这句话,如果以讲多讲少论,孔子罕言,可不止是利,还应有命,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言命,不该把命和仁放在一起,与利对照,或把三者视为一类。
以上三种解释有一个共识,就是孔子罕言利。孔子是否罕言利呢?据统计,《论语》中共出现11个“利”字,分布在9句话中: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4、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5、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6、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7、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8、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9、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其中,第四处不是孔子说的,第7处、第8处与利益无关,与利益有关的共6处8次。除此以外,《论语》还有未直接说“利”字,其意思却是讲利益的情况。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泰伯)。这样一来,孔子在《论语》中讲“利”字的地方虽然谈不上多,但至少有11以上,用“罕”字来表示就不恰当了。
按照第一种解释,孔子罕言仁。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据统计,《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孔子提及“仁”达59次。说孔子罕言仁显然不合适。
孔子是否罕言命呢?据统计,《论语》中出现“命”字24次,分布在21句中。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有好学者也。”(雍也)3、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4、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乡党)5、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命召,不俟驾行矣。(乡党)6、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进)7、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8、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9、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10、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11、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12、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13、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14、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15、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宪问)16、孔子曰:“天下有道……天下无道……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季氏)17、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18、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19、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20、尧曰:“咨!而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尧曰)21、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
这21处中,孔子谈“命”字15次,有9个“命”字是命运的意思。除此之外,《论语》中有些地方虽然没有出现“命”字,却表述的是命运的意思。如,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基于以上情况,孔子在《论语》中讲“命”字虽然不多,但也有10次以上,说孔子罕言命,并不恰当。
第二种解释是否就恰当呢?首先,孔子并不罕言利,前文已经分析过;其次,孔子并不否定利,也赞许利。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在利与义之间选择时,要选择义,舍弃利。但是,利符合义时,也要追求利。也就是说,孔子主张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一味地讲孔子否定利,是错误的、偏执的。孔子既赞许命,赞许仁,也赞许利。所以,第二种解释并不恰当。
第三种解释是否恰当呢?首先,孔子没有罕言利,也没有罕言命,前文已经解释过了;其次,孔子并不只赞许仁,也赞许命和利。所以,第三种解释也不恰当。
综合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本句可以解释为,孔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即,孔子极少谈到利与命、利与仁。也就是说,孔子极少把利与命放在一起谈,也极少把利与仁放在一起谈。《论语》中孔子把利与仁放在一起谈的有两处: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2、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孔子把利与命放在一起谈的有一处: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这样解释,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笔者译】孔子极少把利益与命运放在一起谈,也极少把利益与爱放在一起谈。
附:【李泽厚译】孔子很少讲利。许命,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