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7-01-19 09:11:1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李泽厚译】孔子说:“禹,我是没话说的了:吃得很差,祭祀祖先却很丰盛;穿得很差,礼服的衣帽却很华美;住得很差,农田水利却尽力修好。禹,我是没话可说了。”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以夏禹为榜样,为后世帝王树立了标准。间,指空隙,代指不同的意见。然,指这些、这样。菲,指使菲薄。鬼神,指历代祖先和天地神灵。黻,指祭祀时穿的衣服。冕,指祭祀时戴的礼帽。
食、衣、住是人的日常生活的三个主要方面。人们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能够清楚地反映出他的生活作风是节俭还是奢侈。人们关注生活作风的节俭与奢侈,并不仅仅在于节约了多少东西、浪费了多少东西,这只是小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能否节制自己、能否自己管住自己。节俭的生活作风意味着自己能够节制自己,奢侈的生活作风意味着自己节制不住自己。对于身处权力顶峰的帝王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制约他,只能靠他自己节制自己。如果他自己节制不住自己,治国理政时就会因抵制不住诱惑而腐败堕落,国家风气就会变坏,国家就会走向衰落。如果他能节制住自己,治国理政时就能抵制住诱惑而远离腐败,社会风气就会变好,国家就会走向兴旺。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否节制自己也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唐朝诗人李商隐《咏史》中说的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所以,不要小看生活作风,不要不重视节俭与奢侈。
禹作为一位帝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饮食、穿衣、住宿)方面非常节制,反映出非常节俭的生活作风。这种作风也同时反映出禹能够很好地节制自己,抵制诱惑,避免腐化,尽职尽责地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另外,禹的节俭只限于自己的生活方面,在国家政事需要花钱时,禹并不吝啬。公事开支,当花则花;私事开支,能俭则俭。所以,孔子对禹高度赞扬。
至于禹是否就像孔子所言,在私生活方面非常节制自己,后人有不同说法。韩非子《十过》第十记载:奚谓耽于女乐?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原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寡人不辱而问道于子,子以俭对寡人何也?”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鉶。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莫不实服。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子,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书其內,缦帛为茵,将席颇缘,触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孔子未尝不知道禹的这些情况,但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孔子的目的在于为后世帝王树立一个榜样,希望大家向禹学习,节制自己的私欲,致力于国家的振兴。通常的译法把孔子的意思解释为,禹做得太好了,太完美了,孔子对他没有批评了。但是,后面却只讲了饮食、衣服、宫室和祭品、祭服、沟渠。这些方面怎么能够代表禹的全部呢?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太满,不恰当。应该是孔子对禹的这些方面很满意了。
【笔者译】孔子说:“他自己平时吃得不好,却把好的食物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他自己平时穿得不好,却在出席国事活动时穿上质地上乘、做工精美的服装;他自己的宫室低矮陈旧,却尽全力修理农田水利工程。禹,我对他在个人生活和国家大事方面的表现没有什么不同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