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7-01-15 10:03:5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李泽厚译】孔子说:“学习好像生怕赶不上,又怕丢失了。”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对学习的渴望。按照学习态度的不同,学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学习,一种是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是出于兴趣爱好,被动学习是出于压力逼迫。对于主动学习的人来说,学习就是自己饥饿时的食物,干渴时的饮料。如果学不到手,达不到目的,就像饥饿难耐时吃不到食物,干渴难耐时喝不到饮料一样,非常着急,坐立不安。对于被动学习的人来说,学习可能是一种工具,也可能是一种负担。有些人对学习不感兴趣,但学习是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比如是自己谋生的工具,所以,不得不学习。有些人不爱好学习,但学习是任务,必须完成,所以,不得不学习。学习对这些人来说只是负担。
如果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需要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下功夫。要让学习的人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爱好,对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怎样让人们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爱好呢?首先,学习内容必须经得起理性的思考、科学的追问。不管是哪些方面的知识,哪些方面的技能,要符合人类社会已知的科学知识,要能自圆其说。其次,学习内容必须允许人们提出疑问,允许人们进行理性思考,让大家心服口服。你不允许人们提出疑问,不允许人们进行理性思考,人们就会相信你所说的一切吗?不是的,人们都有一个发达的大脑,能够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不是你告诉人们豆腐是黑的,人们就会相信豆腐是黑的。人们会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独立作出思考与判断。如果不允许人们提出疑问,不允许人们进行理性思考,人们马上就会怀疑学习内容存在问题,效果适得其反。只有允许人们提出疑问,允许人们进行理性思考,人们才会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爱好,学习内容才能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适应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需要。再次,学习内容必须具有吸引力。学习内容本身要有真东西,要生动,要科学,要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如果学习内容空洞乏味,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就很难产生吸引力。人们一听就烦,就产生不了兴趣爱好。
怎样让人们对学习方式乐于接受呢?首先,不能采取强迫方式,不能按着脖子硬来。学习是一种精神活动,学习的东西大部分是理论知识。精神活动和理论知识有自己的规律。要让大家从事精神活动,接受理论知识,就需要按照特有的规律进行。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让人们从心理上能够自觉认可、接受。如果不讲道理,采取强迫方式让人们去学习,是达不到目的的。至于如何才能按照特有的规律进行,需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其次,不能呆板枯燥,千篇一律。学习是往脑子里装东西,而脑子是会疲劳的。要适应人体的生理特征,不断变换方式,让人们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这些内容。
【笔者译】孔子说:“学习如果达不到目的,就会非常着急,如同担心已经到手的东西又要失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