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7-01-01 09:28:13)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李泽厚译】曾子病重,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说道:“鸟死时,叫声悲哀;人死时,说话善良。君子所珍贵的礼仪有三项:注重容貌,这样就避免了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态度,这样就近乎信实可靠;注意谈吐,这样就避免了粗野和过失。至于那些祭祀细节,自有专人负责。”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社会上层人士比较看重的是怎样做人,而不是怎样做具体事情。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孟敬子,指鲁国大夫孟孙捷。问,指探视、探望。容貌,指相貌,人的外在表现之一;动容貌,指修饰好自己的相貌。暴慢,指粗暴和傲慢。颜色,指人的脸色,人的外在表现之一;正颜色,指端正自己的脸色。信,指诚实可信。辞气,指言语和说话的语气,人的外在表现之一;出辞气指把握好自己的言词和语气。鄙倍,指鄙视和夸张。笾豆,指古代祭祀和典礼的用具。笾豆之事,代指办理具体事情。
曾子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学者,孟敬子是一位高级官员。在曾子病危时,孟敬子前去探望他,说明两人的关系不一般。正因为关系不一般,曾子才在临死之前把自己认识到的非常宝贵的人生道理告诉孟敬子,希望这些道理能够对自己的朋友有所帮助。曾子讲的人生道理是社会上层人士认可并遵行的人生道理,不是一般老百姓认可并遵行的人生道理。孟敬子是一位高级官员,属于社会上层人士。曾子只有讲社会上层人士认可并遵行的道理,孟敬子才能听得进去。如果讲普通民众认可并遵行的道理,对孟敬子没有说服力。所以,这里的君子,应该翻译为社会上层人士。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句话已经成为千古名句,表示的是将死之人所说的话充满善意。善的意思是对他人好,其言也善的意思是这个人说的话是为了他人好,不是为了牟私利。曾子说这句话,是告诉孟敬子,自己是一片好意,是真心想帮助孟敬子,希望孟敬子能接受自己所讲的话。
劝导他人怎样做人的话那么多,为什么曾子只选择了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这几句?笔者认为,这是曾子针对孟敬子自身不足所讲的话。作为一名官员,孟敬子不注意修饰自己的容貌,经常让人觉得非常粗暴和傲慢;不注意端正自己的脸色,经常让人觉得不诚实、不可信;不注意自己说话的内容和语气,经常让人觉得他鄙视别人,说起话来吹吹嘘嘘。孟敬子对这些做人的方面很不重视,存在这么多毛病,却很重视如何办理笾豆之类的具体事情。曾子认为,孟敬子这样做是本末倒置。因此,曾子劝导孟敬子一定要注意如何做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容貌、脸色、辞气等外在表现,不要不拘小节。
小节往往决定成败。容貌、脸色、辞气这些外在表现,看起来是小事、小节,但实际上是观察一个人的一扇扇窗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机会往往不多,能够经常有机会交往的对象是有限的。在许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会一生只有一次,特别是与重要人物见面的机会。如何抓住仅有的一次见面机会,从而成功地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若想取得成功,就需要从小节入手,从自己的外在表现入手。见面的时间很短暂,对方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只能通过你的外在表现如容貌、脸色、辞气等窗口来了解你。你日常养成的习惯会一一告诉对方你是什么样的人。即使你想刻意回避某些情况,也往往回避不了。因为已经养成习惯了,自然不自然地就流露出来了。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平时就注意小节,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现,注意容貌、脸色、辞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备无患。曾子告诉孟敬子的就是这一办法。孟敬子是一位官员,如果想在仕途上走的更远一些,就需要按照曾子的劝导去做。由此可以看出,曾子确实是为了孟敬子好,曾子的话确实是充满善意的话。
【笔者译】曾子病危,他的好朋友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对孟敬子说:“俗话说的好,鸟要死的时候,它的鸣叫声是非常悲哀的;人要死的时候,他所说的话是充满善意的。我就要死了,临死之前有几句话跟你说一说。我所说的话也是充满善意的,是为了你好。我觉得,社会上层人士比较看重的东西是如何做人,包括三部分:一是要注意修饰自己的容貌,这样做可以让自己远离粗暴和傲慢;二是要注意端正自己的脸色,这样做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比较诚实可信;三是要注意把握自己说话的内容和语气,这样做可以让自己远离鄙视和吹嘘。至于如何办理笾豆之类的具体事情,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那里负责,你不必亲自去做。社会上层人士并不看重这些具体事情做的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