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泰伯第八(共二十一章)|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2-28 12:27:50)
标签:

文化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泰伯第八

(共二十一章)

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李泽厚译】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最高德行了啊。三次让出国君位置。老百姓真不知如何来称赞他。”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谦让的美德。泰伯是谁?周太王古公父的长子。周太王有三子,长曰太伯,次曰仲雍,次曰季历。太伯、仲雍知季历贤,父欲传位于季历,遂奔吴以让之。季历立为君,传子昌,是谓文王。

泰伯三让天下,到底是哪三让?前人有几种解说。一说泰伯三让,是生一让(泰伯避之吴),死一让(太王没,不返奔丧),又一让(断发纹身,示不可用,终不归)。一说泰伯三让,是一让季历,二让文王,三让武王。一说泰伯乃让国,其后文王、武王卒以得天下,故称之为让天下。一说时殷道渐衰,泰伯从父意让季历及其子昌,若天下乱,必能匡救,是其心为天下让。按《史记》的说法,泰伯三让,是泰伯知其父有立昌之心故让。

曲说丛生,难辨真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周太王欲传位于三子季历,泰伯才奔吴以让之。

按照孔子的说法,泰伯三让天下,证明了泰伯的德行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普天之下没有人能超过他。可是,话又说回来,尧舜禹等贤明君主不是以德行选人的吗?德行不是选择君主的最重要的标准吗?既然泰伯的德行是天下第一,周太王应该选他作为君主才对啊?为什么周太王要传位于三子季历呢?说明周太王选择君主的标准不是德行,而是才能或其他。在周太王看来,德行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这一结果,要么否定周太王享有像尧舜禹等贤明君主一样的圣贤地位,要么否定孔子整个德行学说的核心要素。

正是这一悖论,使笔者对泰伯三让天下的说法产生了怀疑。泰伯为什么要让位呢?笔者推断,泰伯知道父亲要传位给季历的意思,而当时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如果自己不离开,把位置让给季历,那么,要么是骨肉相残,要么是自己性命不保。所以,泰伯不得不逃走。后人为了说明季历即君主之位的正当性,就杜撰了泰伯三让天下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怎么也说不圆满。强调了泰伯的德行,就否定了周太王的传位;强调了周太王的传位,就否定了泰伯的德行。

泰伯三让天下,孔子称赞他的德行达到了最高境界。这样的称赞是否合适?孔子称赞了谦让天下的人,那接受天下的人该怎么评价呢?谦让是美德,接受就不是美德吗?如果接受也是美德,那么,称赞谦让就没有多大意义。如果接受不是美德,那么,接受的人岂不成了没有德行的人了吗?另外,称赞谦让君位的人德行最高,那么,不谦让君位的人的德行是什么样的?按照孔子的意思,不谦让君位的人德行就不好,或者说缺乏德行。遍观二十四史,有几位帝王谦让过自己的君位啊?除了用不正当手段当上君主的几个人外,其他按照正常程序接受君位的帝王们,他们也没有谦让君位,你能说他们的德行就不好吗?恐怕不能一概而论。

孔子为什么要崇尚谦让?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位之争,血雨腥风,生灵涂炭。孔子针砭时弊,尊崇泰伯,目的在于提倡谦让这种美德,希望君位的继承者们能够谦让一些,不要因为君位争得死去活来。但是,历史事实表明,孔子的目的没有达到。最高德行的美名在君位的巨大诱惑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没有第二个泰伯愿意用君位换取最高德行的美名。

谦让是一种美德,值得大家效仿学习。但是,在君位面前,孔子是不是就一味主张谦让,而反对任何竞争呢?笔者认为,孔子反对的是野蛮无序地竞争,反对的是不择手段地争抢君位,并不反对文明有序地竞争。孔子时代,人类还没有发明文明有序的竞争制度,所以,孔子只能提出谦让的理论。现代社会,人类发明了民主制度。精英们可以按照制度的规定,进行文明有序地竞争,去争取国家的最高位置。这种情况下,文明有序地竞争就是一种美德,值得提倡;野蛮无序地竞争就不是一种美德,需要谴责。

【笔者译】孔子说:“泰伯这个人,可以称得上德行最高的人了!他把君主之位让给了自己的三弟。老百姓不知道如何称赞他的所作所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