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论语之重新解释--儒教改革的尝试
(2016-11-09 10:08:3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李泽厚译】孟武伯问孔子:“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他又问。孔子说:“子路这个人,千辆军车的国家可以让他负责兵役、军政的工作。我不知道他是否仁。”“冉有如何?”孔子说:“冉有这个人,千户人家的地域、百辆兵车的部族,可以让他负责民政总管,我不知道他是否仁。”“公孙赤如何?”孔子说:“赤这个人,穿上大礼服,在朝廷服务,可以让他负责外交,我不知道他是否仁。”
【笔者注】本章讲的是孔子对三位弟子的评价,同时表明仁不同于才能。孟武伯,姬姓,鲁国孟孙氏第10代宗主,名彘,世称仲孙彘,谥号武,是孟懿子的儿子,鲁国大夫。子路,前文已有介绍。冉求(公元前522-前489),字子有,通称冉有,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公西赤(公元前509-?),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在孔子弟子中,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
孔子在对三个弟子进行评价时,都说自己不知道他们的仁怎么样。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仁属于人性,是人性在人与人关系上的体现。一个人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表现出自己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性。这些人性因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条件,会有所不同。如果一个人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表现出的人性都能达到仁的高度,而且,他所有的人与人关系方面的人性都达到仁的高度,那么,这个人才称得上是一个仁人。从另一个角度说,仁是德的内核,指爱这种情感。德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爱的情感在语言、行为上的表现。据不完全统计,仁这个道德核心共表现为四十九种道德,还可能有没有统计在内的道德种类。一个人的每一种道德都要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称为仁人。正是因为人性的复杂、多变,人与人关系的多种多样,想要了解一个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的所有人性表现,想要知道一个人在所有种类道德上的表现,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在现代社会,出于某种特殊目的,可以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一个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的所有人性表现或者在所有种类道德上的表现进行跟踪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类与综合评价,才能知道这个人是不是仁、哪些方面能达到仁。即便这样,也未必准确,因为,就某一个人来说,由于环境、对象、条件等发生改变,其人性是会变化的,而且,即使人性没有改变,但由于环境、对象、条件等不同,跟踪调查时发现的他的表现,未必是他真实的人性表现或者道德表现。所以,孔子说,不知道自己的三个弟子是不是仁、仁做的怎么样,是实事求是的,决非推托。
一个人的仁虽然难以作出评价,但他在某方面的才能却是比较清楚的,可以根据他平时的言、行、文章等作出判断。孔子评价弟子的才能,只说了他们在从政方面的才能。根据孔子的回答,可以推断,孟武伯专门向孔子了解他三个弟子的情况,是要选人去做官。孔子对三个弟子的才能作出评价,向孟武伯推荐。这种以才能优劣、大小来决定官职的方法,颇不同于后世的因人设官、以解决待遇为目的的安排职务等方法。千乘之国指一个中等的诸候国。赋指军赋,这里指军政事务。治是管理。邑是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及其周围的土地,分公邑和采邑两种,这里指公邑。家是卿大夫的采邑。百乘之家,相当于后来的一个县。宰指古代县、邑的行政长官和卿大夫的家臣。束带,指束着冠带,穿着礼服。宾客指外国使节。
【笔者译】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是一位爱他人的人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子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子路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一个装备千辆战车的中等国家,可以让他负责管理军务。至于他是不是爱他人、爱他人做的怎么样,我的确不知道。”孟武伯接着问孔子:“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冉有具有很强的管理才能,一个管辖几千户人家的地方,或者一个装备百辆战车的辖区,可以让他负责行政管理事务。至于他是不是爱他人、爱他人做的怎么样,我也不知道。”孟武伯接着又问孔子:“公西华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公西华具有不凡的外交才能,在身着正装、注重礼仪的国事活动中,可以让他负责与外宾会谈。至于他是不是爱他人、爱他人做的怎么样,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