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016-09-03 08:25:06)
标签:

文化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李泽厚译】孔子说:“当父亲活着,观察他的愿望和志向;父亲死了,观察他的行为和活动。三年不改变他父亲的途径、方向,这也就可说是孝了。”

【笔者注】本章指出了孝的一种判断方法。李泽厚先生解释为:当父亲活着,观察他的愿望和志向;父亲死了,观察他的行为和活动。三年不改变他父亲的途径、方向,这也就可说是孝了。意思是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孝,要看他是否坚持父亲的为人处事之道。如果能坚持三年以上,就是孝。

孔子讲得这种孝的判断方法早在宋明理学盛行的宋代就被否定了。朱熹的《朱注》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也。

今天,我们也不赞成孔子讲的孝的这种判断方法。父母(孔子只讲了父亲)的为人处事之道如果很成功,子女可以考虑坚持下去,也可以考虑自己的选择;父母的为人处事之道如果不成功,子女没有必要拘泥于父母的教导,完全可以另辟蹊径。无论父母是否在世,子女都可以独立选择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当然,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可以教育自己的子女学习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至于子女想不想学,学多少,就不是父母能够决定的了。虽然父母的教育会对未成年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并不能产生决定性作用,未成年子女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与判断能力。在现代社会,子女对父母尽孝有多种方法,但是否坚持父母的为人处事之道与孝根本不沾边。在笔者看来,孔子讲的这种孝是迂腐的、可笑的,没有任何可借鉴之处。

考虑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的“于”是被动之意,本句中的“于”也可以理解为被动的意思。这样,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释。

    【笔者译】孔子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孝,要观察他的志向与行为。他父亲在世的时候,主要观察他的志向,观察期为三年。如果三年之内,他经常聆听父亲为人处事的教诲,并对父亲的教诲进行认真思考,三年以后,他的志向依然没有被父亲的教诲所改变,或者是他改变了志向,但是没有按照父亲的教诲去改变,他也已经做到孝了。他父亲去世后,主要观察他的行为,观察期也是三年。如果三年之内,他对父亲生前为人处事的谆谆教导进行了认真思考,对父亲生前的种种做法进行了认真分析,三年以后,他的行为没有被父亲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所改变,他在总结父亲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自己的道路,选择了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他也已经做到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