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016-09-03 08:25:06)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笔者注】本章指出了孝的一种判断方法。李泽厚先生解释为:当父亲活着,观察他的愿望和志向;父亲死了,观察他的行为和活动。三年不改变他父亲的途径、方向,这也就可说是孝了。意思是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孝,要看他是否坚持父亲的为人处事之道。如果能坚持三年以上,就是孝。
孔子讲得这种孝的判断方法早在宋明理学盛行的宋代就被否定了。朱熹的《朱注》尹氏曰: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游氏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也。
今天,我们也不赞成孔子讲的孝的这种判断方法。父母(孔子只讲了父亲)的为人处事之道如果很成功,子女可以考虑坚持下去,也可以考虑自己的选择;父母的为人处事之道如果不成功,子女没有必要拘泥于父母的教导,完全可以另辟蹊径。无论父母是否在世,子女都可以独立选择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当然,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可以教育自己的子女学习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至于子女想不想学,学多少,就不是父母能够决定的了。虽然父母的教育会对未成年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并不能产生决定性作用,未成年子女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与判断能力。在现代社会,子女对父母尽孝有多种方法,但是否坚持父母的为人处事之道与孝根本不沾边。在笔者看来,孔子讲的这种孝是迂腐的、可笑的,没有任何可借鉴之处。
考虑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的“于”是被动之意,本句中的“于”也可以理解为被动的意思。这样,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