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怎样来理解文字的构成与意义的关联吗?之一

标签:
范式文字说文解字吴山野士中文宝典中文常识 |
分类: 中文探索 |
你知道怎样来理解文字的构成与意义的关联吗?之一
下:
《说文解字》:“下,底也。指事。下,篆文丅。”。《说文解字注》:“有物在一之下也。”。
(一:参见一画“一”)
(卜:参见二画之一“卜”)
一、卜两范式叠加:犹凡物在低于“一”之处者为下字之范式。
上:
《说文解字》:“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说文解字注》第4页说:“上,高也,此古文丄。古文上作二,故帝下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二,篆作丄。”《说文解字注》第4页又说:“指事也。凡指事之文绝少,故显白言之。不于一下言之者,一之为指事不待言也。象形者实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是也。天地为形,天在上,地在下。地在上,天在下。则皆为事。”
(一:参见一画“一”)
(卜:参见二画之一“卜”)
一、卜两范式叠加:犹凡物在高于“一”之处者为上字之范式。

这是一个认识方法的指导。先建立一个参照体。以“一”为基准,在“一”之高处添加为上,在“一”低处添加为下。所谓指事法以此为范式。基准为长“一”,添加为短“一”。所以古文“上”写作“二”。因与数字“二”相混。故添加为短“一”变成“丨”。又因为“下”字篆文“丅”与“丁”字易混淆。上下相对。故加点强化所指以避之。变形成“上”、“下”。
“上、下”的文字构成有着非常明显的设计痕迹。也就是说意义是根据构成而设计出来的。只是这种设计可以让人非常容易理解与明白表达的是什么。这种设计的关键就是先建立一个能够获得共同认识的参照体系。然后再通过这个参照体系的相与比述来进行表达的传递。因为有了一个共同认识的参照体系作为依凭。那么表达就容易被对方所感知。
匕
《说文解字》:“匕,相与比述也。从反人。”
从反人,即以“人()”为参照。把“人(
)”反过来进行相与比述就是“匕(
)”这个字的宪象。这是一个典型的按照指事法造的字。人与人比较最具差异性的是男女比较。男女比较最大的差异在于女人的正面与男人的反面相似。男女最大的区别又在于性0别0器0官。所以“从反人”的“相与比述”就指向了女0性的性0别0器0官。(凡字形中带“匕”字形者皆与生0殖有关之“相与比述”。动物字形中带“匕”字形者皆指该动物之雌性动物如:牝、母牛,麀、母鹿。)

《说文解字》:“匕,亦所以用比取饭。”古人祭祀时以勺取饭。饭是谷物,谷物又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植物。同时取饭进餐又意味着养育。勺取饭时若怀孕有产;是以将勺取名为“匕”。其寓意为生生不息。故而将祭祀时取饭之勺称之为“匕”。取肉之短剑称之为“匕首”。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方食,失匕箸”。此将“勺”命名为“匕”之故。非造字之源。言“匕”为象形。误也。“相与比述”是中文意义的重要来源,上下就是一个简单的“相与比述”。先建立一个参照物。然后与此参照物相比较。也就“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没有参照物进行比较,那么对于信息传播过程中就很容易走偏。也就“饰伪萌生”了。“相与比述”是一种思维模式。当交流沟通发生问题,比如语言不通时,用大家都明白的事物来“相与比述”是传达信息的最有效手段。
如果你有很高深的学问,要传递给学问低的人。那么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学问低的人所明白的事物来“相与比述”高深的学问,从而使他能够有所感受。文字对文盲来说是非常高深的。但如果能够从文盲自身的身体来讲述。就会使他更容易接受与理解。
“匕”指向的是女性生0育0器0官,生命的一个通道出口。而“相与比述”是认识意义的方式。思想的一个通道出口。关键在于“匕”虽指向的是女性0生0育0器0官,但更多的是表示“相与比述”这件事。而因为“相与比述”是需要两两相对的,所以被“比”所取代。“匕”在使用中其本义弱化。而通常衍义引申用于“匕勺”、“匕首”。
《说文解字》:“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反从为比”是从“反人为匕”来的。对文字构成的来龙去脉清楚。那么对文字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