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雅”?怎么来理解“雅正,雅言”?

标签:
范式文字说文解字吴山野士中文宝典中文常识 |
分类: 中文探索 |
何为“雅”?怎么来理解“雅正,雅言”?
雅:
《说文解字》:“雅,楚乌也。一名鸒,一名卑居。秦谓之雅。从隹、牙声。”。
《说文解字》:“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鸟之短尾总名是隹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凡牙之属皆从牙。”。犹上下齿相错之形者是牙字之范式。

隹、牙两范式叠加:上下相合素良而丽引领风潮犹正而有美德、道被四方名者是雅字之范式。(字义细化:雅,楚乌也。犹乌鸦者,今写作“鸦”以别之。)
“雅”是上下相合素良而丽引领风潮犹正而有美德、道被四方名者。
北堂书钞引《周续之诗序义》:“物由我正,则谓之雅。”。
《周礼籥章》:“豳雅,亦七月也。谓之雅者,以其言男女之正。”。(吹豳雅注)
《仪礼乡饮酒礼》:“小雅爲诸侯之乐;大雅、颂爲天子之乐。”(乃合乐注。《燕礼》遂歌乡乐注。)
《释名释典艺》:“言王政事,谓之雅。”。
《贾子道术》:“辞令就得,谓之雅。”。
《正字通》:“小雅诗序曰: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与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大雅。”。
《论语》:“子所雅言。”(《注》:“孔曰:雅言,正言也。”。《朱注》:“雅,常也。”)。
“雅”读y
“雅”读y
《荀子荣辱》:“君子安雅。”(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正;合乎规范。如:《毛诗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史记·三王世家》:“文章尔雅。”。《风俗通·声音》:“索隐:皆训正也。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高尚、美好。如:《史记·张耳陈馀传》:“张耳雅游。”。《汉书·张禹传》:“ 忽忘雅素。”。《陆云诗》:“ 雅步擢纤腰。”(注:“闲雅谓妖丽也。”)又如:雅操(称弹奏乐曲高雅精妙)、雅望(美好的愿望)、雅篇(优美的篇章)、雅像(雅相)、雅量高致(气度不凡,情趣高尚)、雅驯(温文不俗)、雅坐(文静地坐着)、雅人深致(风雅的人有深远的意趣)、雅俗(雅士与俗人)、雅客(高雅的客人)。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尊敬他人的敬辞。如:雅饬(对别人告诫的敬称)、雅诲(尊称别人的教诲)、雅命(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之事)。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 素常;向来。如:《后汉书·张衡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予雅道冠,拄杖二癖,每自笑叹。”。又如:雅好(平素所喜好)、雅志(平素的志向)、雅尚(平素的喜好)、子所雅、善雅鼓琴。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程度很甚,相当于“很”、“极”。如:《明史》:“帝雅重瑞名。”。 又如:雅重(甚为敬重)。
相与比述衍义:表示平素的交情。如:宋· 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又如:同朝之雅、同寅之雅、雅素(故旧的情谊)、雅故(故交,旧友)。
雅言:
第一表示古时指通语,同方言对称。如:《论语·述而》:“《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杨伯峻 注:“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 刘师培 《文章源始》:“言之文者,纯乎雅言者也。”自注:“ 仪徵 阮氏 曰:‘雅言者,犹今官话也。“雅”与“夏”通,“夏”为中国人之称,故“雅言”即中国人之言。’”
第二表示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諏善道,察纳雅言。”《北史·魏纪二·太武帝》:“ 萧何 之对,非雅言也。”
雅正:
第一表示文雅端正。如: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笛》:“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於雅正也。” 宋 王安石 《上邵学士书》:“虽庸耳必知雅正之可贵,温润之可宝也。” 清 黄宗羲 《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按序中言其学问通博,文辞雅正深粹。”
第二表示住所方正。如: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嶠 性雅正,常疾 勗 諂諛。”《南史·张种传》:“ 种 少恬静,居处雅正,傍无造请。”
第三表示请其指正。多见于文学艺术作品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