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抓“关键点”,有效落实“语用”

(2023-12-03 19:54:5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找准训练点,有效落实“语用”呢?这次,我有幸听到了海宁市实验小学许蕾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有了很多的收获和启发。

《只有一个地球》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围绕“保护环境”的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话题“学写倡议书”。由此可见,这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单元。许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立足于单元整体,紧紧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通过巧抓“关键点”,在文本独特价值的言语实践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01

巧设“关键任务”,注重实践过程

新版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g3dUrVVrO6dLicxiaKibSlLyibGl4snhPgDHxHnzYicdVyPlsdUzCknKJKdhBIkhgf1hzy13q8xFBibcdu6RyVbg8vQ/640?wx_fmt=png&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wx_co=1

1.统整单元,任务驱动学习。在《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许老师这样导入新课:“结合这个单元学习,我们可以开展‘呵护地球'环保倡议活动。”借助出示的单元整体结构图,我们清晰地看到围绕“‘呵护地球'环保倡议活动”这个主任务情境,设计了“天南海北”美景鉴赏会、“只有一个地球”环保倡议发布会、“青山大地”主题宣传会和“呵护地球”环保倡议宣讲会等四个既有关联,又呈递进关系的学习子任务,从而整合听说读写,实现阅读与表达的有机融通,形成一个完整的单元学习系统。

许老师紧紧围绕“保护环境”这个人文主题,立足单元整体,以习作“学写倡议书”为抓手,创设“争做环保小使者”的主题情境,引领学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

2.立足文本,任务逐层推进。作为第一课时,课堂上围绕“只有一个地球”共开展了两轮环保倡议发布会。在学习了课文第1、2段,感受到地球“美丽又渺小”的特点后,许老师这样说道:“现在我们来进入第一轮的环保倡议发布会,怎么发布呢?不仅要亮明观点,还要借助关键词,用上‘但是'这样转折性的表达,让我们的倡议更有说服力。”在请全班同学自主练说的基础上,推选同学上台,以“环保小使者”的身份进行环保倡议发布。

紧接着点评过后,就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准备第二轮环保倡议发布。许老师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商量确定要发布的内容;然后自主阅读所选择的课文内容,圈画关键词句;再进行组内交流,确定关键词写在词卡上;最后练习倡议发布,确定发布人。

在结课时,许老师这样引导:“下节课我们会继续走进课文,关注语言,联系生活,结合资料,写写标语,让第三轮环保倡议发布更有说服力。”

对于“倡议发布会”,学生刚开始是比较陌生的,因此,第一轮发布时,老师给予了细致指导,学生的发布很精彩,能够亮明观点,并借助关键词,用上转折性的表达,倡议很有说服力。有了榜样的示范,第二轮的发布更具开放性,自主选择内容,人人参与发布,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以生为本。学生静静地自学,热烈地讨论,自信地发布,在任务的引领下训练并提升“语用”能力。

3.整合资源,助推能力提升。本课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有力地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整个学习过程,主要围绕“环保倡议发布会”这一实践活动展开。作为环保小使者来进行一轮轮的倡议发布,许老师给予了许多方法的引领:要学会整合文本的信息,要学会文本的独特表达,要联系生活实际,要结合相关的资料……多方资源的整合,才能让倡议发布更具针对性,更有说服力。尝试倡议发布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对生活所想、对客观事物进行个性认识,实现学习思考深度加工的过程,切实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并形成有效的深度学习。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xg3dUrVVrO6dLicxiaKibSlLyibGl4snhPgDYU0gK7mqPgQ1tshF8ZwD8eyfO9Uv4JNspBQabXBKx3l9Oetpe0SwJA/640?wx_fmt=gif&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

02

巧抓“关键语句”,高效解读文本

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充实。课堂教学中,抓住关键语句解读文本,能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促进思维的提升,实现高效课堂。

1.寻找关键句,锁定文章观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统编教材中明确提出了“关键语句”这一要素。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可知,关于“关键语句”这一要素,从“借助”到“抓住”,从“了解”“理解”“体会”到“把握”,能力要求随着年级的上升逐渐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以往的学习经验,把握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难度并不高。许老师揭示课题后,就出示学习提示一: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课文最想表达的的观点是什么,用波浪线画出关键句。学生比较轻松地找出了课文中的关键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导关注篇章页,“抓住关键句,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提炼关键句,把握文章内容。结合课后第一道习题,许老师紧接着出示学习提示二:默读课文,结合关键句,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再完成课作第四题。学生通过默读,找到了“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其实也可以视作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又一次练习。第一次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一次是通过保护地球的原因分析,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各个段落的主要观点。接着老师又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学着课堂作业本上第一方面“地球美丽又渺小”,用这样的方法来简单概括另外两个方面的内容:资源有限、不能移居。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对如何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有了感性的认识,较好地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而且引导学生梳理清楚了课文的脉络层次,明确了保护地球的原因;还进行了概括小标题的练习。整个环节设计非常精心,教学效率很高,学生的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3.梳理关键句,厘清文章脉络。在课堂总结时,许老师提出了质疑:“结合板书,竖着看看这三个理由,你觉得能调换顺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在一番激烈的讨论交流过后,学生便明白了:课文先写地球美丽、渺小,激发起我们对地球的热爱;接着又写了地球资源有限,然而我们又无法移居。理由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学生不仅发现了因果相关的内在逻辑,也厘清了“保护地球”的结论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的,同时也在梳理文章的过程中使自己表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xg3dUrVVrO6dLicxiaKibSlLyibGl4snhPgDYU0gK7mqPgQ1tshF8ZwD8eyfO9Uv4JNspBQabXBKx3l9Oetpe0SwJA/640?wx_fmt=gif&from=appmsg&tp=wxpic&wxfrom=5&wx_lazy=1

03

巧扣“关键词语”,落实言语实践


《只有一个地球》运用了转折性构段方式,一个个“但是” 使行文如流水过山间,跌宕起伏。“但是”既是作者表达观点的需要,也是理解表达的秘妙所在。教师应该怎样充分利用这独特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呢?

1.对比读,发现言语现象。如果仅仅保持常态阅读,学生很难发现这篇文本的转折性构段方式。因此, 许教师在教学中聚焦含有这种构段方式的语段,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发现。如在学习第1、2自然段,体会到地球“美丽”和“渺小”的特点后,引导男、女生分别朗读这部分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怎么把它们连起来的?在对比朗读中,学生自然会发现“但是”一词起到了前后连接的作用,使得句子前后语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强调读,品悟语言意蕴。在学生发现这种语言现象后,许教师又引导学生品悟语段的言语重心,读好“但是”之后的句子,说说读到“但是”时心情怎样?通过交流,学生明白课文先写地球是美丽的,激发我们对地球母亲的热爱,接着话锋一转,用上“但是”更突出地球的渺小。正是因为地球渺小,不会再长大,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原来,这样转折性的表达,能让理由更加有说服力。强调读,引导学生读出了语段的意义,读出了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

3.迁移说,学习运用语言。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借助文本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篇课文独特的构段方式,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学完1、2段后,许老师就安排了第一轮的环保倡议发布,要求很明确,不仅要亮明观点,更要用上“但是”这样转折性的表达,让倡议更有说服力。在一位环保小使者的示范引领后,其他几处与“但是”相关的3到7自然段学习内容,遵循“由扶到放”的教学原则,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学生自主思辨的时间和空间,在组内学习、交流、练说的基础上,推荐环保小使者进行第二轮的倡议发布。这样的语言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这种转折性的构段方式,也在一次次的发布懂得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同时这样的语言表达同时也指向了“写倡议书”的习作要求。

许老师抓住“但是”一词建构话题,就找到了言语实践的训练点,也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点,学生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发现、学习、运用的乐趣,这样的阅读教学散发出独特的教学价值。

站在单元视角下研读教材,才能把握知识的整体性,进行结构化的任务群设计;立足单篇课文钻研教材,才能发现文本的独特价值,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许老师对《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材解读和课堂实践,带给我很多的思考。我将继续努力、认真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