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17):如何理解“国朝定鼎百年”这一说法

(2019-08-07 20:25:22)
标签:

杂谈

分类: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

这个“国朝定鼎百年”的说法,出现在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美梦中:

一见了宝玉,仙子都怨谤警幻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的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玩旧景,故我久等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

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经过,偏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风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换回者……’”

如果从字面含义来解释“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这句话,就是这样的意思:我们家从本朝定都开始,已经历了百年富贵荣华的生活。

这样一来,就涉及到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红楼梦》(17):如何理解“国朝定鼎百年”这一说法

一是从科学考证方面来做一番探究性的理解。

《红楼梦》成书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即1750年左右,这是经过了史料考证已被公认了的事实。这个时候正是清乾隆年间。按二公之言,往前推一百年,则贾氏这一族从大清定都开始至今已经历的百年功名盛世。即以清朝定都的时间(1644年)算起的百年时间段。

贾氏子孙已享受了该享受的,现在是家运衰落的时候到了。当然,这样的理解似乎太苍白了,少了点文学味。

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必定来源于作者生活的这个世界,且夹杂着他自身的经历和经验。

即使像《西游记》这样的神魔作品,其人物形象也必须是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令读者认可。所以,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来了。

二是从作品本身存在的意义来理解。

作者在第一回就开宗明义的指出: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一开始就明确告诉世人,此书的由来:历梦幻、隐真事等。为何要将真事隐了去呢?即使是文学创作,那它也是来源于生活的。

像《水浒传》一开始就直接点明所记之事的朝代年间:“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

《三国演义》也是开场就交代了故事的写作背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这样的开篇之言,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令读者一目了然。

《红楼梦》(17):如何理解“国朝定鼎百年”这一说法

《红楼梦》却借“通灵”之说来写故事。何谓“通灵”?即指一种通于神灵虚无缥缈的东西。借这样的说法来写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似乎这样才能让作者放心、大胆地去写。这应该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一来这样写绕过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也绕过了很多当时的政治敏感事件。让本书所记内容纯粹地成为人们的消遣之物;二来的就书中所记的内容来看,它所反应的东西,在当时确实是很前卫、又很与众不同的思想:不为英雄豪杰唱赞歌;不为雄主名王歌功颂德。

而是奏响了一曲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悲歌。以女性为主角,以女性为生活的主宰者。

这样的思想觉悟,这样的言说是不会被正那时所谓的正统教育所容的。它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批判。如果不将真实的时代背景隐去,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付出的心血将会付之东流,化为灰烬,那真真是梦一场,只不过是噩梦一场。

所以,出于对自己作品的保护,作者只能是将真事隐去,就让人认为那只是一个传说满纸荒唐言。

但,谁不想让自己的作品传世,让读的人解其中的味呢?为了既能够保护著作,又能够让世人看透里面的玄机,作者可谓是煞费苦心:一面说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失落无考;一面又借故事人物之口道出其中的种种秘密。

这里就借宁荣二公之灵去言什么“国朝定鼎百年”一说,这不是作者的自相矛盾,而是让读者去悟出写作者的用意,真是用心良苦。这也与“通灵”之说相契合。

想想看谁还会去追究一个荒唐之说呢!就像那一僧一道飘忽于天地之间,用游戏的心态,看待一切。所以,谁还会在乎那虚幻之境、虚幻之言呢!所有的都藏于一个“隐”字背后,留给读者去感悟,或许这就是作者写作本书的心意。

书中“国朝定鼎百年”之言,若要给它解密一番,那真是揭开层层迷雾作者的一把辛酸泪;若无心去留意什么,就当是一个文学语言罢了。

《红楼梦》(17):如何理解“国朝定鼎百年”这一说法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十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