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 |
林黛玉对大家说出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是在第四十回。原是贾母带领众人携刘姥姥一起逛大观园,坐船过荇叶渚时,见池中荷叶已衰败,黛玉回宝玉的话: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林黛玉直接说出对李商隐诗的排斥,不是一时兴起,随口说说的。林黛玉喜欢谁,讨厌谁,从来都是这样直接,不会遮掩。这就是她的性格。
她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应该是觉得自己所作的诗词与李商隐的诗词:
在风格上没有相通的点,在情感上找不到共鸣的缘故吧。
一、李商隐诗的风格
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文与同时期的温庭筠风格相近,以俪偶相夸,合称“温李”。
李义山的诗,总是刻意追求一种华美的风格,致力于雕琢,以求合乎诗的美感。他的诗大多贪恋用词华丽,讲究诗情绮靡浓艳。最喜欢写一些缠绵悱恻,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和无题诗。
“情”在他的诗中,即使是痛苦却也蕴藏着甜蜜,寂却也隐含着期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样的一种悲喜交加的情交织在一起。
“情”在他的诗中,即使是梦一场,也痴情不改;即使是不得,也矢志不渝。“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哪怕爱情成梦幻,也不会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诗中这样华美的辞藻,这样的述情方式都不是黛玉所喜欢的风格。
二、黛玉诗的风格
1、诗中融入的感情是“愁”
黛玉的诗里总有一股抹不开去的“愁情”。第七十回,黛玉作了一首《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是黛玉所作的。因为他明白黛玉诗里的愁绪,所以他对宝情说:
“妹妹本有此才,却也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宝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黛玉诗里的哀情。可以说“哀音”是黛玉诗词情感的主旋律。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更别说有宝琴所言的“媚语”了。
我们读她的《桃花行》时,一种“酒入愁肠,化作美人泪”的哀伤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在大观园中,黛玉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终究是融入不了这个圈子的。寄人篱下的感觉每每让她忧从中来。即便遇到宝玉这么个可以倾心的人,她也总是觉得隔了一层。
哪怕宝玉说出“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这样决绝的爱情誓言,她也总是临风洒泪,不那么相信。
因此,她从没有过“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的些许洒脱。
敏感多疑是黛玉与生俱来的气质。所以,她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及《桃花行》等都染上了她独有性格色彩:
怎一个“愁”字了得!
2、诗中用词讲究自然天成
黛玉的判词有言,“堪怜咏絮才”。咏絮之才,说的是晋代有名的才女谢道韫小时就会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来形容雪花。把雪花那种飘逸之感恰到好处地形容出来,毫无违和之感,简直是浑然天成。
林黛玉既有咏絮之才,那么她的诗作必不会刻意去追求华丽的辞藻,精工雕饰一番的。
而是追求一种自然、和美、天成的风格。
二者诗中的诗情不同,诗的语言风格也不同,找不到相契合的点,不喜欢也是自然的。
三、黛玉独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原因
“留得残荷听雨声”出自李义山《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诗句。“残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就如宝玉对她们说的,没有“留”的价值。但因为秋雨的到来,就不一样了。
对于一个羁旅在外的人,夜晚睡不着时,能听到雨打枯荷的声音,那是别有一种美的情趣。但,听久了,又会增添寂寥感,更加深了对家乡亲朋好友的思念。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恰是黛玉心境的写照。她好像在这句诗中找到了知音。第四十五回,对黛玉听雨而愁的情形有过描述:
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昔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方渐渐的睡熟了。
相同的境遇,才会有惺惺相惜之感。所以独喜欢李义山的这一句诗。
语文老师读《红楼梦》(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