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是巴金写的一篇散文。小时候我们就学过这篇课文。由于这是一篇老课文,历来教学的教师非常多,也出现了不少经典的课例。我想从中选取一种课例来给孩子们上一堂课,可选来选去,不是觉得太难不好把握,就是觉得有些还是在一般的泛泛而教中绕着,没有惊奇感。
我想来想去还是决定简简单单去教。先让孩子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课文写了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的感受是什么?对于这几个问题,很多孩子很容易理解。有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接着就可以依据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这样一个脉落,很快地知道课文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没有看到鸟,只看到一棵大榕树;后半部分看到了众鸟纷飞的情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具体,布好这样一种教学脉落进入文本的教学,不光教师的教有一条清晰的线,孩子的学也有一条清晰的线。
两部分内容已经有了明显的界定,下面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第一个教学节点的学习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棵高大而又美丽的大榕树。这一部分的学习,对于感知大榕树的特点(大、美)以及它的勃勃生机、顽强的生命力,这些孩子也都能很好的掌握,并能够从课文中找到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词语。若是按照这样的教、学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我在教的过程中,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可又不知道缺少啥。恰在这时有个孩子说“老师我发现这里也有个‘卧’字”(他说也有个是续着第一课《观潮》中出现的卧而来的。他其实开始没有认真听,因为之前有孩子读到了这几句,我们只是作为“大”这个特点来解读这句话的)。他这一说,有些孩子笑了,他见大家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一瞬我的脑中却冒出了一个问题:把“卧”字换成别的字行不?换什么字?问题有了,心中一阵窃喜。(其实,有这个问题的冒出还是缘于以前在一本杂志上见过谈巴金《鸟的天堂》原文的文章,也只记得这个地方是用“斜躺”)。
于是,我肯定了他的这个发现,也向孩子们提出了问题。很快有孩子便站起来,大声说道:“可以换成‘躺’字”。待她说完,我要孩子们把这两个字分别放到句子中读一读,看看到底是用“卧”好还是用“躺”好?大部分说用“卧”好,也有说用“躺”好的。孩子选择“卧”好,可以理解,因为在孩子们的先验中就是课文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课文中用了“卧”,那当然是用“卧”字好。我不急于表态,而是把巴金原文中的那个句子写在黑板上。然后要他们看看原文和课文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孩子很快发现原文中没有用“卧”而是用“斜躺”。这下孩子们又不知选啥好了。我要他们把这几句多读几遍,再来告诉我。不一会儿,罗尹妍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觉得用“斜躺”好,因为“斜躺”与前面的“一部分根垂到水面”很相符。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我心里又一阵窃喜,不禁暗暗为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而喝彩。顺着她的回答,我又补充了一些。
这一刻,我要的感觉出来了课堂上要有点亮孩子思维火花的有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