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课堂最需要的是什么

(2018-04-06 21:47:05)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类
http://s1/large/006oC9rLzy7juabLD2n27

                
         有时候心中酝酿的一些想法,在找不到点燃它的火星时,它就成了隐藏在内心的一颗火种,一旦有什么东西诱发它时,它就会从你的思想中燃烧起来。这不,我看完《老师领进门》这篇课文后,那隐藏在思想中的某个因子顿时被激活了。
        《老师领进门》是中国著名乡土文学家刘绍棠先生的作品。文中介绍了他的启蒙老师田先生是如何给他们上国学课的,年幼的他和其他孩子在田老师门下受业的四年中,听到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正如他在文中所说,“从事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窃。”若干年后,即便他小有成就,也忘不了田老师对他的教育之恩。
      田老师上课有何秘诀,能让孩子对他的课念念不忘?其实田老师没有给学生讲述大道理,也没有让学生陷入题海战中,更没有刻意去讲究什么课堂艺术。他只是在讲每一篇课文时,都会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且不管哪个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一去二三里》的故事至今让作者记忆犹新,真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哪!
       田老师的国文课这么引人入胜,原因竟是他会讲故事。曾经我们一直都在研究语文课怎么上,用什么样的导入语,每个环节如何做到环环扣,如何总结,词语什么时候出现,每个段落该怎样呈现……总之,每篇课文都有现成的教案可供参考。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多的不喜欢语文课,常听很多老师抱怨过现在的孩子一谈文就色变,确实写作文于孩子来说不亚于登一座很高的山――可望而不可及。我们平时没少下功夫在如何教上,可为什么孩子还那么对语言文字不敏感呢?其实问题就出在我们花太多精力在“如何教上”,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成了我们老师的必修课。尤其是现在的一些公开课,简直就是看一场表演,老师热热闹闹的上完一节课,孩子是热热闹闹的听完一节课。
   其实语文课该走什么样的路,该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去上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想没那么重要。我们不否认它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一些特点,因为任何一门科学它都可以用概念的东西来解释它的这些特点。但我们的语文除了科学性,还具有人文性。什么是语文的人文性?就我的理解其实就是根植于人内心的语言文字,它能够砥砺人的品德,完美我们的人格;陶冶我们的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这样的语言文字是美的化身。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把美丽的文字植入孩子的心灵,让它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老师领进门》中的田先生就是这样用一个个故事来将美丽的文字植入孩子的心里的。他并没有依据什么教参、教案类的教师用书,却激发了孩子们心中的那份对文字的深深眷恋之情。我能够想象孩子们在听着这样故事的时候深深地着迷的样子: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朵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喊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这八、九、十枝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
        孩子们听着听着似乎忘记了一切,他们陶醉在这样的故事里意犹未尽……
        读着这样的文字,想象这样童话般的教育场景时,内心感慨万分:
      这里没有激情四射,没有逗趣,一切就这么自自然然,安安静静地开始,没有笑语喧哗,也没有华美绝伦的多媒体课件,但每个孩子都沉浸在先生所讲的故事带来的快乐中,每个孩子都很安心,很安静,但他们的思维却没有一刻停下过。他们聆听、思考、比较、想象。先生带着他们在登山,不知不觉中登上顶峰。
        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手段、策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深植于内心的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是他所拥有的精神力量,也是展现给学生最好的东西――一个独特的自我,一个有着鲜明的个人烙印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课文的讲解不要拘泥于“模式”中,我们应在教育教学中展现的是自我的智慧与精神世界,引领孩子们享受语文课堂,享受文字带来的美好和想象。有了享受,还怕孩子不乐意写作文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冷漠是可怕的
后一篇:聊聊这部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