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交易策略(一)

(2016-02-17 11:40:22)

2014-02-20

马年开门红之后,说说新年的交易策略,回首去年,在投资市场上,中国5385万投资账户(仍有资金在账户上的投资者),其生存状况是完全符合自然竞争法则的统计分布的。

http://s1/mw690/006oASkuty6ZrahlrLW70&690

实际交易结果也验证了这一残酷的竞争状况:

来自新浪网2013股市投资者生存状况调查显示,2013年炒股亏损的高达66.2%,不赔不赚基本持平的占11.4%,仅有22.3%的人实现了盈利。其中,亏损在20%-50%占比最多,占26.1%,亏损20%以下的占17.7%,亏损50%-80%占15.0%,还有7.4%的人亏损在80%以上。而在盈利的股民中,盈利20%以下的占10.7%,盈利20%-50%的占6.9%,只有4.7%的人盈利超50%。

http://s8/mw690/006oASkuty6ZrajOAzZe7&690

统计学上常用【标准差】来度量数据平均值分散程度。标准的统计分布图呈钟形正态分布。

2013年全年的投资者盈亏状况,与理论的正态统计分布非常接近,说明了在中国,投资者的竞争,完全以自然竞争的状态,群体内以丛林法则进行博弈,最终形成以上结果。1个西格玛(1个标准差单位)的投资者是属于被淘汰的(68%,七成),剩者为王的只能是少数在3个西格玛(3个标准差单位,95%)之外,即5%的赢家成为大浪淘沙的幸存者。

股市谚语,“七亏,二平,一赢”的股市谚语,确实是投资市场上前人切身体验的精华。

市场如此残酷,能够站在这赢者幸存的群体当中,最大的切身体验就是,中国的投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成熟,对专业的知识要求也随之增加,以往齐涨共跌的小市场环境已经彻底远去,要想在未来市场中继续存活并赢得生存权利,那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就是必不可少的。

 

在2014年的市场,随着投资品种和投资工具的日益丰富,在2010年以前的单边交易的游戏规则已经不再适合未来的投资环境。取而代之的是,在宏观大背景(汇率、利率、政策、经济)条件约束下,期指、期权、融资融券信用交易等等投资工具不断干扰原来的股票价值投资策略。

股票价值投资逻辑本质是获取企业成长期的市场价差。这个核心逻辑在未来依然不过改变,但是由于市场的干扰多了,品种丰富了,市场环境波动频繁了,对于投资者如何从中选择真实成长的价值标的,构成了重大的干扰。
如何规避这些干扰源的影响呢?

从个人的体会而言,掌握宏观波动规律,是帮助投资者拨开迷雾,摆脱干扰重要途径。何以言之?因为经济发展波动,是全社会成员合力的结果,上至政府,下至黎民,莫不趋利而往,因此构成的宏观经济现象,非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一个子系统--资本市场--可以力拒的。在资本市场中,无论资金规模如何,其操纵者也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的趋势来操作,而非逆势而为。

正因存在这一宏观环境的背景约束,作为资本市场的个体而言,就存在了一个能够顺应天道的生存环境,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这才是达尔文的自然竞争的本质。

2010年4月以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交易规则只能是做多才能获利(买进股票,等待上涨价差),因此市场的波动幅度就会非常剧烈。中国政府管理层多年来对股市的巨幅波动伤透脑筋,每每市场崩盘之际,只能以超级利好政策救市,因为不救,就连机构也彻底深陷其中。

 

2010年4月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信用交易制度之后,整个资本市场宏观波动幅度明显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波动频率增加。当然这个现象的转化,不能仅仅归功于多空双向交易规则的出现,更主要的根源是宏观环境的条件约束所导致。但期现多空双向交易制度,能够让规模庞大的机构,也拥有了中小投资者在较少幅度波动区间内腾挪闪避的敏捷身手。这样一来,更强化了资本市场上的自然竞争的优劣态势。

对于即将来临的2014年,如何在机构期现套利的规则,赢得生存?

首先我们要考虑,机构如何能够实现期现套利的稳定预期和操作手法?任何机构,也不可能对抗社会发展潮流的趋势,因此能够让股指在稳定的区间内形成套利区间,必然是机构掌握了某种宏观波动的预期,才敢如此反向操作,获取利润。

沪深300指数(期货现货指数)和上证综指,自2010年10月之后,市场的波段幅度,形成了明显的规则:15%和25%的波动幅度。从2011年4月开始到2011年底,指数构成了三组每段下跌幅度15%的下跌通道。进入2012年之后,则指数构成了波幅在25%的箱体震荡区间。而对应与每次波动区间的顶点和底点,期指持仓的多空净差单比例也出现反向的稳定比例关系。

这种特殊行为并非偶然现象,既然资本市场是趋利市场,任何构成规律的行为现象,背后必存在套利的逻辑。要理解这个行为现象,首先我们先看看股指期货的交易规则: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发布通知,自2012年5月31日起,将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持仓限额由100手调升至300手,同时规定交易所可以根据市场风险状况调整持仓限额标准,并对相应异常交易行为的监管标准予以调整为:

(一)进行投机交易的客户号某一合约单边持仓限额为300手;目前为100手。

(二)某一合约结算后单边总持仓量超过10万手的,结算会员下一交易日该合约单边持仓量不得超过该合约单边总持仓量的25%。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发布通知,自2013年3月12日起,沪深300股指期货IF持仓限额标准调整为:投机交易的客户号某一合约单边持仓限额为600手,目前为300手。

沪深300股指期货持仓限额标准调整为:
(一)进行投机交易的客户号某一合约单边持仓限额为600手;

(二)某一合约结算后单边总持仓量超过10万手的,结算会员下一交易日该合约单边持仓量不得超过该合约单边总持仓量的25%。

而1月份史玉柱的一篇微博,更爆出了中金所交易的潜规则:

 

史玉柱称,机构打压权重股,靠做空期指获取暴利。期指每天交易额约7000亿,5倍于股票交易。有能力把大盘瞬间下砸100点的机构,中国不少于100家。因权重股交易T+1,有利操纵大盘;期指交易T+0,有利兑现操纵利润。大机构习惯做空的原因是机构期指账户的空单额度,是按持有股票市值计算的,额度巨大;多单额度,被严格控制,少得可怜,往往只是空单额度的零头。有能力操控大盘的机构们,只能做空为主,稍有反弹就砸盘做空。史玉柱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加大操控大盘的难度,其次做空做多,一视同仁,不能鼓励做空、歧视做多。

虽然史玉柱有可能是因为重仓持有民生银行而累累遭受期指机构的做空打压压力而出声反抗的潜在利益。但是这里史玉柱的声明中暴露出管理层对于期指的管理上的一个潜规则就是制造了多空不平衡的交易潜规则:允许期指做空对冲现货的巨大持仓,但对于期指的做多则是默认压制。

从管理层的主观倾向上,是有意抑制指数的做多投机行为,规避上涨失控的意图。从机构的行为上,表明机构投资者在充分领悟上峰意图之下,利益了某种潜在规律实现了期现套利活动,故此才有规律的行为出现。

我们知道,期指、期权、融资融券信用交易等等多空金融工具,只不过是用于趋势的佐涨佐跌的工具,本身并不决定趋势(或无趋势箱体波动)本身。

 

虽然是领导的意图,但领导不是规律,不可能让机构长期构成稳定的套利规律,如果存在规律,那么一定是宏观背景中存在了某种约束条件,能够让机构加以利用,才是实现领导的意图。

这个规律到底是什么呢?

是资金!

因为能够让虚拟资产价格涨跌的唯一因素就是交易资金的进出。但是影响交易资金的进出的根本因素又是什么呢?是政策意图下的宏观背景约束条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