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第1周管理VS教育
(2023-09-09 22:23:42)分类: 杂谈杂感 |
“亲爱的,有件事想和你吐槽一下,有时间听吗?”在得到我的肯定回答之后,好友向我倾诉了她的困惑。
因为工作需要,好友岗位调整,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和她搭班的班主任H老师是她们年级也是她们学校乃至全区都特别优秀的“名师”,所带的班级也是众多优秀孩子云集的班级,按常理,和这样的名师搭班,自然省心省力。可凡事都有例外,好友吐槽说:“虽然刚搭班没几天,但我感觉很多地方不对劲……”
详细了解,令好友感觉困惑,不对劲的地方有这么几点:H老师很喜欢“指导”别人,好友虽然并非很年长,但也算是从教20多年的资深老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自己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方法。但H老师经常会认真地“指导”我那位好友应该如何如何上课,如何如何收作业,如何让如何对学生实施惩戒、进行管理,让甚至会直接阻挠或干预好友的教学实施。所以,会让好友无所适从,会迷茫是否需要坚持自己的做法。
其次,通过近距离沉浸式地观察和感受,好友开始不认同H老师管理班级的模式和方法。不可否认的是,H老师确实有雷霆手段,让孩子们都老实服帖,班级纪律确实良好,但那种整齐划一、一刀切的“刚性”管理模式下,总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没有温度和温情的压抑感觉,实在让人不好接受……虽然好友在尽量理解并接纳,但还是忍不住和我吐槽。
听完好友的倾诉,加以回顾反思,不难发现,像H老师这样因严格的刚性管理获得优异教学成绩和“名望”的老师大有人在。但我们知道,“管理”不完全等同于“教育”,因为管理硬(一些量化管理扣分和惩戒手段等,心智越成熟的孩子越不在意这种外在的奖惩),教育软(既有适合全体的规章制度,也有尊重个体差异基础上的柔性教育)。而且公正不等于平均,公正是寻找到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方法,平均是一刀切,是毫无例外的遵守规则。尤其是班级的规则和制度面对的是未成年人,更应该是弹性规则,是“软”教育,而不是“硬”管理。
曾经有人叩问,应该让学生适应我们的教育?还是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不言而喻,答案肯定是后者。但如果答案是后者,我们应该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那么我们就应该少一些盛气凌人、自上而下的“硬性”的管理,避免为追求所谓公正而实施的“一刀切”。
众所周知,“管理”更多解决的是表象的行为问题,而行为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心灵有困惑或者迷惑才产生的,所以教育如果做的不到位,管理问题就会层出不穷。教学是管理问题,是解决“乱”的问题,教育是“惑”的问题,不解惑,就容易乱。
所以回过头来,我们一直认为,对班主任工作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因为一切都是在班集体这样一个平台上发生的。要建立一个优秀的良好的班集体,单单靠“刚性”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柔软”的教育。
有人说,班主任老师是一个班所有老师里面的比较特殊的,我们可以称之为“领袖型教师”。或者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可以说班主任相当于“武林盟主”。所谓“盟主”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行政意义上的权利,但有专业意义上的地位。也就是说,班主任老师不仅仅要面对学生,还需要对着我们那些由年轻到年老,由缺乏经验到经验丰富的各个学科的科任老师。作为班主任,要用智慧把它团结成一个集体来共同对学生进行有温度的管理教育。
和好友聊了很多,不管有没有安慰到好友那颗敏感而柔软的心。总之,可以明确班主任的两大任务是规范行为(规则、管理),引领思想(教育、影响)。这一点,不只针对班主任来说是这样,任何一个任课老师也应该明白“管理”和“教育”的区别:管理是表,教育是里,我们要做的就是外显有规(规则),内显有度(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