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月读后感完人之光,明耀世界——读《五百年来王阳明》琐感

(2023-08-31 13:01:21)
分类: 叙事者悦读

对王阳明的了解,先前一直停留在最浅层的认知:他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也只局限于零零碎碎的一知半解:在中学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他七天七夜不吃不睡“格竹子”的事例,以及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知道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

本月共读《五百年来王阳明》让我对这位“完人”的传奇一生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知。

王阳明早在12岁的时候,便立志“读书做圣人”,少年立大志,足见神奇。15岁便独闯边塞,考察军事并上书皇帝;17岁成亲之时和老道士秉烛夜谈,使得“洞房昨夜停红烛”,成为“失踪的新郎”,不能不说实在是让人惊奇;34岁,身为朝廷命官,挺身而出勇斗当时号称“八虎”的太监,惨遭追杀,几近丧命;36岁,龙场悟道,创立心学;46岁,临危受命,深山剿匪,只身平叛,短短40天内从无一兵一卒到平息宁王的10万叛军,同样成为传奇。

除此以外,我们谈到王阳明就不能不谈他的“心学”,他提倡的“知行合一”,“事上练”,“致良知”均是最具价值的真知灼见。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精髓,是当时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剂解药。他说真正的生活在内心,一切的争斗皆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心学”也是心理学,“心”“理”合一,不可分割,理在心中,不必向外探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毋容置疑,在当下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太多的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而导致心灵过于沉重,忽视自己的精神生活。其实越是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高度,更重要的应该是关注自己的心灵,如此才不会浮躁,才能够进入全新的人生境界。我们经常说内心的幸福完全取决于自我的内心,“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是王阳明心学的八字箴言,也是现实意义所在。

当然,如果要找一个和我们当下的职业特点比较契合的点,应该就是王阳明的最爱讲学的部分内容。就像书中所说,要锻造一个人,讲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他不仅影响和培养别人,而且对于讲学者自身的成长也至关重要,这正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修炼自身,实现教学相长是同样的道理。

郭沫若先生在《王阳明礼赞》中曾经说过,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的确如此,王阳明主张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儿童的情趣是喜爱玩耍的,而害怕被拘束的,就像草木,刚刚开始萌发,就应该让它舒畅的自由的生长,就能够得以迅速的发育,以至于枝繁叶茂;如果我们过度摧残压抑,它就会枯萎。儿童的教育就应该顺应他们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还主张因材施教,因为人的资质是不同,应该根据个人不同的资质,教授不同的内容。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强大的指导意义。另外,他还强调,在钻研学问之道方面,要做到知行合一。

简言之,王阳明的出生奇、志向奇、行为奇思想奇他的传奇一生充满坎坷磨难,历经贬谪、受诬陷、辞官、病老等诸多人生不幸,身处各种逆境、困境、险境、绝境却从容化解,这些都是激励和启发我们的最好典范,尤其是他留给我们无尽的思想财富,值得一生追寻。

作为圣贤大儒的王阳明,他的完人之光,不仅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且明耀华夏九州,乃至整个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