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月第2篇聊聊“厌学”背后的那点事儿

(2023-08-12 14:06:06)
分类: 杂谈杂感

得知休学快一年的小T已经入院进行专业治疗,虽在意料之中,但多少还是有些意外。

14岁的小T,断断续续请假、休学快一年了,小T父母由原来的不以为意到焦虑无奈再到现在的接纳现实,听从医生建议,同意把孩子送到医院接受专业治疗,这期间的所经历的纠结痛苦可想而知。

T父母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直秉承“只要成绩好,一切都会好”的教育理念。直到这次孩子生病,小T父母才开始愿意并尝试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反思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得当。

在最初断断续续请假的时候,小T的父母尽管也想到孩子是因为压力大,但却只是单纯的认为是孩子想偷懒,没有重视老师和专业心理老师的建议,甚至在小T长时间的不愿意上学之后,还固执地认为只要给孩子一点缓冲时间,只要孩子开始学习就会好起来。直到后来,小T彻底“摆烂”,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和轻生的念头……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所谓的“摆烂”,就是在一个人不作为的背后,蕴藏着被动攻击,还有与被动攻击很相近的另一种防御方式叫作“攻击转向自身”。而他们背后有一个同样的核心问题,就是攻击性不能被清晰的意识到,并且不能以相对安全的方式表达出来

上文中的小T看似只是暂时休学,不用面对学业压力,父母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小T的问题仍然不能得到解决,所以最终选择接受入院治疗。

一个孩子不去上学,看似最为难的是父母和老师,但是受损失最大的其实是本人。用心体察不难发现,他内心的独白是:“我就不想给你上学了!”,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反抗方式其实就是心理学上我们常说的“被动攻击”。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当攻击不能以抗议,抱怨,甚至发脾气等方式相对合情合理适时适度地表达出来时,攻击的力量就不会消失,而是从主动转为了被动,比如在和自己相关的重要事件上丢三落四、关键时刻掉链子等等。基于此,就不难理解越是面临中考、高考,尤其是平常父母要求高、管理严格的一些孩子拒学、厌学的情绪状态越明显。

所谓“厌学”的孩子,可能正是在使用这样一种防御机制。所以在这样一类的摆烂不作为背后有一股力量促使孩子不要好起来。

这些症状或许表现为不去上学,或许表现为做事总失败,甚至表现为心理疾病本身,这其实就是孩子表达和释放攻击性的一种方式

面对这种“摆烂”的孩子我们首先要放平心态充分接纳孩子的现状,及时反思、调整自己,但不要一味懊恼自责,不要陷入“一切怪父母”的误区。积极帮助孩子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看到自己内心的需要期待挫折愤怒,以及自己建设性改变自己的能力要允许孩子一定程度地释放愤怒,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能力的有限性在需要寻求专业人员帮助的时候及时寻求帮助。就像小T的父母,在该寻求专业医生和咨询师帮助的时候,积极选择就医。

 当然,“拒学”、“厌学”的表现形式不止“摆烂”,还有另外两种种不同的类型:躺平和空心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探求这背后的种种可能性:“躺平”就像在说:“我很挫败,感到气馁,无力做好任何事情。”“摆烂”就好像在说:“我很委屈很憋气,偏偏就是想把事情做糟了给你看。”而“空心”则是:“我很茫然很无助,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不管哪种原因,何种类型,作为父母师长,要真诚用心的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循序渐进的帮助孩子走出生命中的困境赢得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