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第2周小文的故事
(2023-03-10 09:58:28)分类: 杂谈杂感 |
赞美的力量比教育更强,激励的作用比批评更大。
——题记
“张老师您好,还得请您帮忙呢,我那闺女状态还是不好,每天晚上一拿起手机就没完没了的,作业磨叽到很晚,还都是应付。别的先不说,这就要地生中考了啊!自从上网课,我说啥都听不进去,还一说就烦,和我顶嘴,问她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说在学校里表现很好,但为什么在家里就完全不一样了呢?愁死了。麻烦您再找时间和她聊聊好吗?”
接到小文妈妈的求助电话已经好几次了,好像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就是没多少效果。虽然我懂心理学,但毕竟只是小文姐姐(已经毕业的孩子)曾经的班主任,既不是真正可以进行咨询的心理咨询师,也不是她的直系老师,身份着实有些尴尬,只是浮于层面上的“聊聊”实在起不到什么有力的作用。
其实,根据了解,解决状况的关键还是在小文妈妈身上。小文爸爸在外地工作,长年不在家,在教养孩子这一方面,属于完全缺席的一类。小文还有一个姐姐上高中,一个弟弟上小学,姐姐弟弟都很优秀。小文妈妈一个人又要上班又要照顾三个孩子,而且听说最近小文姥姥身体不好,也需要小文妈妈忙前忙后地照料,可以想象的出,小文妈妈的压力和忙碌。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小文的状态小文妈妈除了焦虑之外,就只有简单粗暴地唠叨、抱怨、说教了,甚至还会经常把小文和姐姐弟弟作对比,这无形中更增加了伤害。
如此情况下,正值青春期的小文听不进妈妈的话,叛逆顶嘴也算正常,至于在家里和在学校表现不一样,也可以理解。毕竟在学校里老师们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耐心温和地和她交流,是在尊重和平等基础上的有效沟通,和小文妈妈的沟通方式是不一样的。
很明显能看得出,小文并不缺少进取心,只是缺少来自父母的肯定、鼓励和支持。作为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姐姐弟弟都很优秀,自己可能没有办法做的比姐姐弟弟更好,已经很有压力,很不开心了,自然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安慰,支持和看见,结果却恰恰相反。如果我们读懂小文“叛逆”背后的真实意图,根据孩子产生问题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阀门”和“开关”。当我把这种情况和小文妈妈交流之后,小文妈妈表示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愿意做出改变。我想,这是良好的开端。
小文妈妈还说到小文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的问题。先前我们也说过,面对孩子们的“三分钟热度”,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及时的做好“保温“和“再加热”工作。所谓的“保温“和“再加热”就是要及时的给予孩子肯定,及时地鼓励表扬,适度的赞美。如果没有这些,“降温“是必然的。
学生自身“发动机”的启动,需要外力激发。我们必须明白,“赞美的力量比教育更强,激励的作用比批评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