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第1周语文教育的前世今生——读《语文教育回望与前瞻》琐感
(2023-03-02 11:15:51)| 分类: 杂谈杂感 |
语文教育的前世今生,拟题确实有点大,但这也确实是阅读徐林祥教授的《语文教育回望与前瞻》之后,最真切的感受。
在语文教育路上,跋涉了二十余年,到今天,好像才真正见识和近距离触摸“语文”的前世今生以及筋骨气韵。
徐教授开篇从“语言”说起,谈及语言、语文、语文教育,让我们首先感知了语文教育的渐次成长。从第二章到第五章,本书的核心部分,立足于“研究”二字,内容涵盖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研究以及语文教育家研究。可以说,层层递进地带领我们寻幽探胜,渐入佳境。
说到语文教育,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众所周知,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远古时代文字的发明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的“古文”再到现在的“语文教育”,几经演变,但它的重要作用始终不变。可以说在众多学科教育中,语文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维系着中华数千年古老文明与未来灿烂前景的“精神桥梁”,它关系到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思想文化建设,可以说,语文教育是足以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宏伟事业。
纵观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它的功能也在不断演变。不同的发展阶段,语文教育都因为其功能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概括来说,由最初的尤其是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的“教化功能”,发展到近现代史过程中强调“育智功能”,再到现在强调的育人、立人的“人文功能”。
当然,不仅语文教育历经千年沧桑变化,我们的语文教材也经历着不断的更新换代。
从40年前我接受启蒙教育时的语文识字课本,经过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地校对和编制,到今天的部编版新教材,已经让我感慨变化之快。阅读本书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语文教科书的百年变革。教材设计的使用对象由教程型转化为学程型,随之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发生改变,由原来以教师教为主的主导地位转变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的以学生学为主体。进而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学科本位”发展到现在的“人本位”。学科本位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应用性,而人本位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学生系统的学科知识、突出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就是注重语文素养的提升。另外,我们还发现,语文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强调文体到现在强调主题。也就是由原来的强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解读到现在以主题教学为主的大单元教学。在体系和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分科型、知识型到现在的实践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相应的学习方式也发生变化,由原来的被动填鸭式到现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改变。
伴随语文教材的不断变化发展,随之变化的还有语文教学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对语文教育影响巨大的教育家实践家。比如文中提到的语文教育的泰斗叶圣陶,作为语文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典范代表的朱自清,语文“双基”奠基人吴天石,提出语文教育“三生观”的顾黄初以及在语文教育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于漪等等,都成为我们学习路上的标杆典范,引领着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们读“像叶圣陶那样当老师”,可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学习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精读略读的有机结合,时刻牢记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自觉读书,自能作文。另外,徐教授在这部分内容中指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的含义,要认清某一门功课的目标的同时,要认清各功课的总目标。还有对于教材的功能认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教学本质,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于漪先生也是我极钦敬仰慕的。她准确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她还认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成长。”“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教育不是一个结果,而是生命展开的过程,永远面向未来,没有终结。教师须和学生一起成长,才有发展的广阔天地,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术素养。”这些熠熠生辉的观点思想引领着我们在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不断砥砺、勇毅前行。
还有书中提到的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三生观”也引起我强烈的反思和共鸣。顾先生的语文教育生命观把语言文字的学习提升到了生命存在的高度,的确如是,一个人活着就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所谓的语文教育生活观,更不陌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要从生活中去寻找学习语文的方法,从而拓宽学习语文的空间,规划语文教育的未来,因为生活永远是学习语文的根,是源泉。而说到语文教育的生态观是顾先生受生态学的启发,从生态环境想到语文教育环境从而提出的观点。这一点很新颖,也很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成长环境,同样的,语文教育也离不开语文环境。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一个环境,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接触。不论年龄大小,学识深浅都会产生与人交流的欲望,也正是这种欲望才能建立起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联系。当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而且这些环境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启示我们要为孩子的语文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总之,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三生观”对于指导当下我们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不管怎样,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感受语文教育的前世今生,也能从中汲取助力成长的丰富能量。可谓:遇之,幸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