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读后感教育需要读懂——读《怎样读懂学生》琐感
(2023-02-22 09:51:22)分类: 叙事者悦读 |
教育,就是你的一万种尝试,我都始终支持;读懂,就是你的喜怒哀乐,我都能理解共情。
——题记
作为一个心理学“资深”爱好者,从寒假学校共读的《做内心强大的教师——教师常见心理困惑解析》到叙事者一月共读的《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能一起遇见同一个作者的两本书,能实现较为连贯的阅读,真的很幸运。
如果说《做内心强大的教师》是告诉我们向内修炼,找到强大自己的密码;那么《怎样读懂学生》是引导我们向外探求,寻找解读学生成长之门的钥匙。一言以蔽之,教育需要读懂,读懂自己,也读懂孩子。
《怎样读懂学生》全书共分四辑,内容涵盖学业困惑、成长烦恼、亲子关系和心理障碍,围绕学习、亲子沟通、同伴或异性之间的交往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常见问题展开,通过48个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懂青春期孩子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惧,所期所盼,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共情孩子,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其中隐藏的意义。
文中的48个案例是那样的熟悉,已经在教育教学路上跋涉了20多个春秋,所历所见的诸多学生和家长中,总能找到那些熟悉的,似曾相识的案例。
不管我们是什么性格什么教学风格或者什么管理特色的老师;也不管我们是怎样开明怎样睿智怎样有爱的家长,面临青春期的孩子都有手足无措,无可奈何,甚至无能为力的时候。
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真实的案例可以借鉴,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案例及聆听手记,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掌握青春期孩子的一些心理特点,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办法。尤其是书中一些经典理论,丰富了我们的心理学知识,引发我们的共鸣和思考。
比如我们一直认为的一只木桶的储物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木桶理论”,通过阅读,我们有了新的认知。在先前的认知中,木桶的储蓄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其实,木桶储蓄量的大小还取决于木桶的直径大小、木桶的形状、木桶使用时的状态等等。有了这个认知,那么如果想让木桶储蓄量增大,至少有两种思路:第一,提升木桶短板的高度。第二,改变木桶的形状或大小。所以,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短板现象,既可以考虑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也可以努力优化自己的综合能力,换句话说,我们既可以“取长补短”,也可以“扬长避短”。还有在面对孩子偏科现象时,文中提到的“长腿效应”,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帮助孩子客观的评价自己,要“扬长避短”,而不是“弃长补短”,要通过提升孩子的“长腿效应”来优化他的“短腿功能”。
再比如现在很多父母的高期待对孩子的影响,会很容易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对前途感到迷茫。因为这些孩子在父母的高期待和强势安排之下,往往除了服从,并没有真正的思考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人生目标和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就像书中所说,“一个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的人,是不可能有追求目标的勇气和意志力的,一个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在哪里的人,是不可能有信心和自制力的。”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看到家庭教育中的不足,改善成长环境,改变教育行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下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当下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多,父母的分离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伤害。作者在第35页的案例中告诉我们,当父母一方的过错或离开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的时候,另一方的陪伴就显得更加重要,那么,这种陪伴并不仅仅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陪伴,更应该是心灵深处的守护。所以,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我们应该“离婚不离爱(对孩子的爱)”用关注替代抱怨,用大爱融化仇恨,让孩子要理性坚定的迎接人生的挑战。
另外,“害怕独自外出的女生”中提到的“蛋壳式”教养方式;“许他们不该改变”中以“为了孩子”之名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压力的父母;还有“爱猜疑的敏感女孩儿”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老师也是关键的影响者,老师对于学生有意或无意的伤害,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爱一个学生,是从充分尊重开始的,伤一个学生,也是从剥夺其自尊开始的。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不可能都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这依然不妨碍我们能读懂这本书,并且运用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一些方法,读懂孩子,进而更好的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人成才。
教育不仅根源于爱,教育也需要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