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第2周语文教学之“四字要诀”——读《语文教学的“实”和“活”》琐感
(2023-01-10 12:57:10)分类: 叙事者悦读 |
乍看题目,有点唬人,有哗众取宠之嫌,也是也不是,就当为了激趣导入,做一次标题党吧。
其实,所谓“要诀”,准确点说,应该叫要领。“四字”即“实、活、圆、润”,很明显,前两字是刘国正先生强调的,是要诀;后两字是我一己愚见,算是狗尾续貂,强作补充。
每每读书,总会遇见旧知新识,弹拨几根心弦,引发些许思考。拜读刘国正先生主编的《语文教学的“实”和“活”》亦有此功效。
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地进行语文教学。很明显,“实”强调语文的科学性、工具性。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夯实基础,扎扎实实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篇章句词字、听说诵读写,样样都不能马虎,必须严格要求,下苦功夫,反复地磨炼。“活”强调语文的艺术性、人文性。语文教学也是语言艺术的教与学,表达要生动、鲜活,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灵活多变地组织课堂教学,要相机激发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这也是刘国正先生在文中反复强调的,求实的同时,还要求活。要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和训练。换句话说,“实”是语文教学的基石,“活”是高效语文教学的保障。既要“实”,实而不虚;又要“活”,活而不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回想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曾经为了追求生动鲜活的课堂,忽视了踏踏实实地基础训练,曾一度为务虚所困。
“圆”,不是圆满,是圆融。我们常说,语文是永远充满遗憾的艺术,想做到圆满实在不易,圆融却是不可少的。我所理解的“圆”,是一堂课的“闭环”效应,从学习目标的确立之初,到一节课结束学习目标的达成为终,各环节应该是环环相扣,讲究个首尾照应,至少也应该是“自圆其说”不是?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很用心地准备,一节课上下来,总有种“文不对题”,跑偏的感觉,学习目标是“此”,学习过程却围绕“彼”展开,这自然是要不得的。说到“融”,我一直认为,语文是最需要融会贯通各学科、各领域知识的一门学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即使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多少都得懂一点,至少,在“忽悠”学生,让他们“钦(亲)其师”的时候,能得心应手一些。当下,网络资源巨丰富,现在的孩子,知道的课本以外的知识资讯也是海量,为了应对课堂上孩子们随时冒出的“网络资讯”,我曾强迫自己恶补过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孩子们有时“故意刁难”的时候,也能相对自如地应对,看着孩子们怀疑又钦佩的眼神,除了成就感,也感受到要“融”汇生活知识、课外知识的重要性。
最后,我还想说说“润”,“润泽”“滋润”“浸润”“润物无声”的“润”。也许,在所有学科当中,说语文是最具有“润泽”心灵,“浸润”品德,育人“润物无声”作用的学科,不是妄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帮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认识生活和学会怎样生活;我们帮助学生,通过吸收和鉴赏,掌握辨别优劣美丑的基本标准;我们帮助学生通过学会写作表达,反映生活、表述见解,并最终服务于生活;说到底我们帮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涵养品德、润泽生命。
总之,“实”为基础,“活”乃保障,“圆”是要责,“润”是目标。语文教学之道,博大精深,感恩得遇良书,拨云见日。期待接下来的阅读实践,我们一路同行,走得更加踏实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