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第一周其实我们都记得
(2022-10-08 10:30:26)分类: 杂谈杂感 |
接到超同学电话的时候,尽管我已经很努力的搜寻记忆,还是没想起他是谁,直到他自报家门说是2002级的学生。
2002级,是我在2003年,毕业第三年的时候中途接班的一届。05年毕业,至今快20年了,大都一直没联系过,一时想不起来也很正常。
终于把人和年份对应上,电话聊了一会,超同学发出盛情邀请,希望我能参加他们的同学聚会,2002年相识,2022年,也算是20年光阴荏苒,虽然有诸多的遗忘,还是答应了孩子们的盛情相邀。
聚会组织的很简单质朴,目的就是叙旧聊天,追忆青春时光。接近20年的成长发展,很多同学天南地北的分散,参加聚会的人数并不太多,而且往昔的懵懂少年也大都已过而立之年,成家立业,诸事繁多,无暇抽身也算正常。
不管时间如何流逝,大家都互相感慨着眉宇间依然保留着年少时的印记。谈笑风生之间,大家回忆最多的是初中三年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尤其是老师们的“故事”或“事故”。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班主任的‘大小组合拳’,像我这种调皮捣乱不学习的真没少‘享受’,现在想起来都还心有余悸。”身材依然瘦矮,好像一直没长开的猛同学率先吐槽。“是的,是的,我也没少挨。”“还有我,都怪我们那时候太不听话了,没少惹老师生气。”另外有两个同学应声附和。班主任面露尴尬神色,真心想不起来,自己年轻气盛时会那么严苛的对待过孩子们。
尽管那时我不是班主任,和孩子们链接的比较少,但毕竟自己当时只是才刚刚毕业三年的新教师,应该是经验不足的,是不是也做过一些让孩子记忆深刻颇受“伤害”的事?赶紧忐忑不安的向坐在旁边的源同学询问。“没有,老师,您那时候很温柔,还被我们气哭过呢。”“是的,感觉语文老师那时候对我们太好了,有点压不住班里的那几个皮孩子。”“就记得语文老师很博学,张嘴就是成语、名言警句啥的,但有时候都听不懂。”“语文老师太认真了,给我们写的日记评语比我们的日记都长,我到现在还保存着日记本呢。”周边几个孩子听到了我的询问,也七嘴八舌地向我表达。
我不知道孩子们的表达里有多少是对我的宽容和体谅,不知道“吐槽”班主任的严苛时有多少怨恼和理解,也不知道时隔20年后他们所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带给他们怎样的影响和感受。但我依然清楚地知道,作为老师,从教生涯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学识品格,都会对学生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我们也会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严苛的斥责,学生才都会乐意接受。相反地,如果老师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教育方法不当,那么即使教育目标正确,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最主要表现在:老师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孩子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也就是说无论时光如何变化,无论过去多长时间,即使已经多了很多的理解和谅解,但他们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记还是那时那刻留给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作为老师,伴随着从教经历的丰富和增加,我们会和很多孩子相遇,会陪伴很多孩子走过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三年两年,我们也会遗忘很多人和事。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在求学生涯中,遇到的老师并不会很多,很多人很多事,他们都会清楚地记得。
一次很平常的聚会,让我感触良多。“其实我们都记得。”为了这样一份“记得”,在我整个从教生涯中,我更清晰地知道我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