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第三周好的家庭不等于好的教育
(2022-09-23 15:14:12)分类: 杂谈杂感 |
小A,男孩,14岁,初二。从六年级开始就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厌学情绪,隔三差五的会以各种借口不去上学。升入初中,父母期待有一个崭新的开始,会有所改变,有所进步,但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加剧。
当小A妈妈和我描绘孩子的“问题”时,我除了充分感受到小A妈妈的焦虑,还隐隐有一丝疑惑和不安。
据了解,小A父母极少吵架,偶尔有争执,也绝不会影响到孩子。夫妻二人都是老实本分的打工人,踏实勤劳,挣钱不多,但养活一家足够了。小A还有一个姐姐,刚刚高中毕业,考了一个普通的专科。这应该是和睦温馨的家庭,而且我们常说“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但看来小A是个例外。“张老师,小A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真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六年级之前各方面都很好,我和他爸也已经尽心尽力了呀,怎么感觉这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详细了解,终于解开了疑惑。
小A六年级之前,父母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姐姐身上,很关注姐姐的学习,对小A基本就是自由式散养,尤其是学习方面关注的比较少。小A算是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但姐姐初中毕业没有考上理想的重点高中,父母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小A身上,由原来的散养、自由发展转为紧盯、盯紧。一天到晚只要见面,小A耳边循环播放的都是父母的“谆谆教诲”:“都要上六年级了,你得好好学习呀,可不能再像你姐姐那样。”“作业写完了吗?写完作业多看点书。”“考试考多少分?学习不好,像我们一样,只能当个工人,拼死拼活的干又重又累的活。”……每天都是从不变换花样的重复性唠叨,即使“唠叨”也是一种爱,但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听多了也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是折磨。一下子无法适应这种“由松到紧”,从“自由”到“压抑”的变化,小A不得不用“厌学”、“逃学”来反抗。
从理论上我们不能不说小A的家庭是和谐安宁的。生活殷实,父母和睦,对孩子的学习也是足够重视。但细心思考,我们会发现,家庭和睦的背后,也蕴含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诸多因素。
首先,家庭派遣无形中给孩子巨大压力。我们常说,父母没有实现的愿望,往往会寄托在孩子身上。小A的父母是普通打工人中的一员,工作还算稳定,但无疑也是需要付出高强度劳动的那种。那么他们没有考上大学,没有“好工作”没有“高收入”的隐痛不希望发生在子女身上,因此,对于小A及小A姐姐的高期待便随之而来。小A小的时候,父母先把希望寄托在姐姐身上,但遗憾的是,姐姐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这就决定了小A父母愿望的落空。那么,未能达成的愿望会继续由小A完成,这就是为什么姐姐中高考失利后,父母开始特别关注小A的学习。而这种带有严重家庭派遣的高期待,过分的关注关心,无疑给小A增加了难以承载的压力。
其次,在小A妈妈的讲述中,我能清楚的感受到,虽然家庭环境看起来很和谐,各司其职,父母认真工作,挣钱养家,孩子努力学习,为未来奠基,但当和谐的家庭中缺少了亲情的链接,只有分工明确,尤其是父母像机器般、立体环绕、循环播放的督促声,让人不能不感到压抑,不能不想反抗和逃离。
其实真正好的家庭氛围是有温度的,是充满了亲情链接的。作为父母,能真正用心的关注到孩子的喜怒哀乐,能看到孩子的所需所求,能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父母可以有期待,但不应是过高的期待,能清楚的了解孩子的实际状况,并和孩子一起制定契合的梦想目标。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为了完成自己未了愿望的牺牲品,能避免家庭派遣带给孩子的伤害。
好的家庭并不一定有好的教育环境。
相信当小A父母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