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第二周有书香才有更好地成长
(2022-09-14 22:56:06)分类: 叙事者悦读 |
不管语文教学发生在哪里,也不管语文教学由谁完成,语文教学的使命首先在于唤醒,唤醒孩子阅读的意识和渴望,让孩子的心飞起来,有憧憬,有眺望,有行动,就会有成长。
——题记
《语文阅读与成长》一书是朱永新教授所著,是“名家论语文”丛书之一。
当我看到书名的时候,第一反应是给书名中的三个关键词:语文、阅读、成长重新排序。我认为应该是阅读、成长、语文,当然,这是纯属个人偏见的意识流层面的认知排序。阅读靠前,是因为他重要,因为他是“成长”,是“语文学习”的根基和前提,因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本质就是阅读和写作。而且只要有了用心阅读,成长便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接下来,当翻看目录的时候,发现作者对整本书的篇章架构清晰而理趣兼备。初读第一章“从阅读出发,与文明相遇”,就被作者散文化的诗意语言打动,“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故乡不仅是一处地理上的土地,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依恋,更是文化的传承,心灵的家园。只有书香浓郁之处,精神家园才会美好,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只有实现书香社会的梦想,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可能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得以绵延,我们的精神家园才会随着物质的丰富而得到丰盈,我们才会在书香中拥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幸福。”
但稍作细想,这段开篇还是让我颇感诧异。语文阅读与成长与故乡有什么关系?朱教授也会不扣题?便忍不住搜索资料加以了解,原来此书原本还有一个诗意的书名《有书香才有故乡》。细细想来,故乡是一个人成长之旅中永远的根,阅读也应该是一个人语文学习之旅,成长成人之旅的根。这样看来,朱教授有如此开篇,并不奇怪了。而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阅读确实能给人以归属感,就像给灵魂以安顿的故乡般的归属感。
在第二章“经阅读抵达,与心灵相约”中,作者说,“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是幸福的”。诚然如是!从仓颉造字,天地混沌启蒙润智,再到因文字、文学、文化乃至文脉的延续和传承带来的中华文明都让每一个接触文字,热爱文字,沉迷于文字的人倍感幸福。我是个对物质欲望要求不高的人,食求饱衣求暖即可。但从小有一份对文字,对书籍,对阅读的痴迷和热爱,尽管并没有让自己因此而变得更加光鲜亮丽,更加物质富足,但在文字天地、在阅读海洋之中浸润,那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会让人很容易觉得幸福。当然,这份幸福并不单单是因为能与文字打交道,更多的是因为在与文字打交道之后,潜移默化形成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一份气质和涵养。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当然还有一点是因为与文字打交道所带来的潜质暗长的蜕变和成长,不管是个人、学校还是国家、民族,阅读,都是追寻梦想的必经之路,它能为民族精神导航。
书中作者还有一个观点说,“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第三章的“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好的童年”部分,也与此互为印证。14岁是一个人成长过程当中最能承上启下的年龄,而14岁之前的阅读积淀是为成长打下坚实基础的最关键部分。换句话说,一个孩子初中和小学阶段的阅读是他成长中的重中之重。而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这是做家长和做老师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在当下各种电子产品高度发达的特殊时期,如何让孩子放下电子产品,爱上阅读,变得尤为迫切。所以就像题记中所说,不管语文教学发生在哪里,也不管语文教学由谁完成,语文教学的使命首先就在于唤醒,唤醒孩子的阅读意识和激发其阅读兴趣,让孩子阅读中成长。
另外,本书第三章中的“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和第四章中“读书让教师更智慧”等内容是从教师阅读层面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总之,就像朱永新教授在记者访谈时所说:阅读培养阅读,写作培养写作。只要多写多读了,自然就会读会写了。只要你用心,一定能够不断地成长。
有书香才有“故乡”,有书香才有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