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月第一周在场

(2022-09-01 15:17:42)
分类: 杂谈杂感

比起你的礼物,你的孩子更需要你的在场。

——杰西.杰克逊

“老师,有个问题想向您请教,我们已经尽最大可能的为孩子提供条件了,吃的穿的用的,基本上要啥就给买啥,爷爷奶奶专门接送照顾饮食起居,但孩子还是不好好学习,沉迷游戏,还很叛逆,说都说不得,对我们就跟对陌生人、仇人一样……

家长的求助,让我想起杰西.杰克逊的那句话:“比起你的礼物,你的孩子更需要你的在场。”

在场从语义解析角度理解是指亲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地方”,强调一种“在场性”。而进一步理解,“在场性”是德语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指“存在”被笛卡尔翻译为“对象的客观性”。简单些理解,“在场”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更具体地说,“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本身”

我们可以把在场性翻译为“在场主义”。对它的理解直截了当地说就是“面对事物本身”比如:当你想要A,就要看着A,不要移开目光去看B,不要去思考不是A的东西,任何以B去定义A的做法都是对A的遮蔽甚至是忽视。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就是“在场”的过程,而且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真正“在场”。就像上文中的家长一样,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会存在误区:我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给孩子找最好的家教,最好的学校,而且还有爷爷奶奶最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怎么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这不难理解,毫无疑问,这类父母看起来确实很用心地在为孩子创设优越的成长环境,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但实际上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偏偏没有提供,那就是“在场”。

我们知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你的“在场”,而不是“礼物”在场。

记得十多年前,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亲子关系沟通技巧的课程培训,当时培训老师就举过一个例子:作为一个母亲,在给刚出生的婴儿喂奶(母乳)的时候,如果你是一边喂奶一边温柔的注视着婴儿,即使不说话但有全身心投入的眼神的交流,那么孩子会有更愉快的“进食”体验,会有更温暖更踏实的安全感;倘若,你一边喂奶一边自顾自地做别的事情或者和别人聊天,和孩子没有交流链接,那么婴儿感受到的就不会很愉快,也不会有更好的安全感,甚至会焦虑恐慌。很明显,前者,妈妈“在场”,后者妈妈“缺席”。婴儿都尚且如此敏感,何况更大一些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在场”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不能算是“好的教育”。

当然,对于缺席孩子成长的父母,要想“在场”,得先“入场”,而“入场”的关键在于父母是否真正认识到“在场”的重要性,并已经愿意做出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