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第二周提升情绪颗粒度
(2022-08-11 17:53:21)分类: 杂谈杂感 |
“情绪颗粒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教师、情绪专家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教授,在《情绪》一书中提出来的,主要用来评估一个人情绪体验的细致度和丰富性。情绪颗粒度是指辨认情绪(别人的或者自己的)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当我们面对自己或者别人的情绪的时候,要学会不仅仅用一个词来形容,而是慢慢描述它的感觉,分析这种情绪,以便让自己或者帮助他人从这个情绪中走出来。
比如:昨天你感到很难过,今天早上一觉醒来就云开雾散、雨过天晴了,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难过”这一情绪发生的背后其实是你对自己目前的状态、生活、甚至人生的一种不满。只有清楚地精细地了解每一种难过、悲伤,了解每一种情绪背后地真正原因和实质,才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底线、看清自己想要的环境和当下的处境,为自己找到一份祥和、平静乃至满足的理想状态。也就是说提高自己的情绪颗粒度,就会懂得分辨不同的情绪。因为高情绪颗粒度就意味着:我们能很好地觉察并较为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就不会因为自己“莫名的心烦”或“无名的怒火”而胡乱宣泄;而是能够较好好地分析复杂多变的情绪。而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追溯情绪的起源;改变自己或者环境。
提升情绪颗粒度,不仅有助于帮助自己觉察、辨认、分析和处理情绪,也有利于觉察、辨认、分析和处理别人的情绪,尤其是亲子关系中。
比如:当我们听到孩子说:“我不想去上学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不上学怎么行?学生的任务就是上学,你怎么可能不去上学?不上学肯定不行。”然后就会采取苦口婆心地规劝、软硬兼施地哄骗、甚至威逼利诱,好说歹说地把孩子送进学校。但孩子即使去上学了,也还是不情不愿,甚至没几天又会“旧戏重演”。如此循环往复,大人筋疲力尽,问题也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其实,这就是颗粒度低的表现:家长把孩子“不想上学”当成一个笼统的问题来解决。没有看到孩子“不想去上学”背后的真正原因,没有多听,多看,多问。如果我们认真耐心地问问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想去上学的?是不是和老师关系不好?有没有和同学闹矛盾?有同学欺负你了吗?还是课程有难度,跟不上进度?还是觉得学习没意思?……当我们一连串问题问下来,大概就能知道孩子“不想去上学”的问题出在哪里。接下来,再把每一个问题细化。比如,如果孩子是因为觉得学习没意思,没动力,那么,可以进一步观察,或者进一步和孩子一起探讨没动力的原因:哪门功课会稍微感兴趣一些?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还是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是哪一部分的内容学起来感到吃力?……这样,一个大问题,就会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解决起来,就会轻松容易得多,而且也能给予孩子最强有力的支持。
我们知道,有些孩子就是因为缺少社会支持,才慢慢出现问题的。比如:在家里,他们很少和父母的交流,父母也只关注他们的学习。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不认为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在学校里,他们几乎没有好朋友,当遇到困难甚至霸凌时,他们既没有倾诉的渠道,也得不到朋友的陪伴和支持,只能独自承受。而这样的压力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可以算是创伤。所谓社会支持,是指来自家人、朋友、同学、同事乃至他人的支持,它就像一层海绵垫,会对一个人的精神起到保护和缓冲作用。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社会支持来源很简单就是家庭和学校。
当我们发现一个孩子在家里和父母很少交流,在学校没有朋友,被孤立甚至被霸凌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这样的日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该是多么难熬。因此,有的孩子承受不住压力,选择了退学,或者沉溺网络,在虚拟空间里去寻找安慰和支持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当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沉溺网络,或者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父母、老师一定要有敏锐地觉察,看看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提升情绪颗粒度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记情绪日记,可以准备一个本子,或者直接用手机记事本,在碎片时间里,去描述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一些感受,尽量地让其更加的精细化,同时也去多观察别人,并试着去准确描述别人的感受和状态。而记录和反思的过程,正是我们慢慢提升情绪颗粒度、提高自己情商的过程。
提升情绪颗粒度,疗愈自己、温暖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