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月第二周“语”为根“用”为本

(2022-07-12 20:39:13)
分类: 杂谈杂感

很惭愧,《语文课程的根与本我还没有读完,只是大体了解了曹教授在书中的核心观点。所以所谓的读后感也仅仅是很粗浅的,自说自话的一些琐感。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是根,用是本。

语文之根很深厚,很美丽,很广袤,因为支撑语文课程的是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和更久远深邃的世界文明、人类文明。文质兼美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的经典名著灿若星辰的文化积淀,即使穷尽一生也未必能探其一二。我们的语文课程必定指向寻根,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定为了运用。但一直很疑惑的是“运用”语文学习的收获做什么,用在哪里,怎么用。

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小学在农村,中学在镇上,条件比较简陋,对语文的那份热爱源于一位民办女老师的唯美清澈的朗读,那些美丽的像精灵一样的文字伴随着语文老师的朗读住在了每个孩子的心里,无论时光如何荏苒变换,只要想起来,就是唯美的画面。那时候的课外书很少,有时候一本小画册都可能会被翻来覆去的看上好多遍,以至于记忆力好点的孩子都能不看画册,活灵活现的玩一波“剧本杀”。没有老师督促,孩子们就自己选好了喜欢的角色,课下一有空就演一段。记得有个孩子演绎被捕的共产党员,画册上的原文是“他只是冷淡的哼了一声……”关于“冷淡”一词完全处于课本上没有的“超纲词汇”,但孩子们竟然照样诠释的生动传神:“冷淡”就是“不热情”“瞧不起”敌人。这种完全自觉自发的原生态的语文学习,不是指向“运用”之本的吗?尤其是这样一份纯真的源于热爱的探究和学习,不更难能可贵吗?哪怕就是单纯为了考试,当考到冷淡或热情的反义词的时候,孩子们一定清楚地知道答案是什么。

语文教学中大家最愁的就是作文,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写作文,不管能不能写好,就是喜欢。原因很简单,作文老师(我们那时候有专门的作文老师,现在想想好像很奢侈)特别有意思。她的有意思是从内到外散发出来的一种有趣,那个时候没有多媒体,没有PPT,课上的好坏全在老师的一张嘴,全在老师的举手投足之间,能把全班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神思凝聚起来,是着实不容易的。记得一节语言表达课上,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形容一个村子的小,应该怎么表达?”孩子们七嘴八舌,“像鸽子笼”“像火柴盒”“像一个巴掌那么大”……大家极尽比喻修辞之能事,各显神通,洋洋自得。最后老师的一句“一家炒肉全村都能闻到香味。”让所有同学叹为观止。真的,到现在我依然认为这个形容是我截止目前遇到过最好的,只是当时忘了问问这是老师自己的创意表达,还是从哪本书上读到的句子,因为刚刚在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我百度搜索,没有任何与这句话有关的呈现。

讲到语言要生动鲜活,老师拿我们课下打闹玩耍时的语言举实例,比如,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闹腾着玩,其中一个身材强壮的会这样说那个身材矮小的同学:“看把你能的,捏吧捏吧炒炒还不够一盘。”别看俚俗但这种语言的鲜活性和感染力真的非同一般。时间久了,孩子们就会发现,原来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很简单,只要平日里多观察,多用心一些,鲜活的语言素材便不再匮乏。时间久了,同学们的作文写得越来越好,写名字里有“菊”的老师,同学们写“瘦干瘦枝却开出了美丽的花。”写高大威武肤色黑站在讲台上准备发火的班主任,有同学会写:“班主任往讲台上一站,好像一截黑木桩。”……

还有很多次受益终身的作文课、语文课,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好像老师并没有刻意的追求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的根与本,但“语之根、用之本”自然而然的存在。

如果现在自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愿意也一直坚持着帮助孩子们在寻根守正的语文学习道路上走的更稳健踏实的话,我第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那些优秀的语文老师们。因为她们都在坚守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的根与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