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月第一周未来教育真正的希望——诊所之所见琐感

(2022-07-09 15:37:50)
分类: 杂谈杂感

教育琐事在日常,教育故事在身边,教育感悟在心间。——我的十日就诊记之诊所里的所见琐感。

自从养成了认真观察,敏感觉察的习惯,便只要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就禁不住心有所思。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处于对抗反复高烧的“战斗中”,每天需要不定时(早上、中午、下午或者晚上,具体情况看发高烧的时间节点)的去诊所报到输液。过程很难熬,最主要的原因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煎熬,还有治疗过程中较为漫长的“无聊”。输液过程至少要持续3个小时,3个小时,180分钟,要是别的情况,我可以看好多书,甚至可以写些文字,听听课,做做笔记之类的,会很充实。但高烧带来的高密度咳嗽、胸闷、头疼以及退烧过程中的大量出汗、虚脱感等等都没法让我完成充分利用时间的目标。“想为便能为,能为便有为”,换个方式,一样可以。于是,我选择观察、聆听、感受诊所里的人和故事,还真的收获颇丰,难怪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故事。当然,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最终指向的还是自己的职业范围内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思考”。

开诊所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医生姓王,女医生好像姓于,估计是学医时的同学,夫妻俩有两个孩子,都是男孩,大的开学上五年级,小的幼儿园大班。这几天,正赶上放暑假,所以大孩子是一整天在家的,诊所早上和下午患者会多一些,中午较少,尤其是像我这种输液,呆的比较长的不多,最多的时段也就三四个人,又因为凡是生病的大都怕噪闹,所以,整体环境算是比较安静。输液是不需要医生很忙碌的,最多中间换一下药或者打完拔一下针,又是夫妻二人都在,所以,看得出这对年轻父母是比较有时间照顾督促孩子的假期学习的。

也看得出来,夫妻俩对孩子的学习是比较用心的,妈妈主导,爸爸辅助。孩子很清秀,看起来也是比较懂事稳重,唯一欠缺的应该是学习的主动性,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听到最多的是妈妈很大嗓门的喊:“你的练字练了吗?”“老师每天让写三行,你能不能多写两行?”“口算完成了吗?”“我昨天给你买的那份资料上的内容做完了吗?”“还有每天需要背诵的古诗,会背了?会了一会儿我检查。”……然后,就看到孩子很被动的一会儿去练字,一会儿去做口算,一会儿又去背古诗,中间也偶尔会听到孩子和妈妈顶两句嘴,当然换来的是妈妈更大嗓门的训斥和爸爸“反了你了,想挨揍是吗?”的帮腔。在爸爸妈妈的震慑之下,孩子只能继续“忙碌”学习和作业。别的内容我不知道,背古诗的状态我是清楚地看到了,妈妈一边和病人说话,一边听孩子背诗,“应付性”的尽着检查督促的责任,但孩子有很多地方是背错了的,妈妈并没有给指出来。孩子也乐得赶紧过关,以便能“休息休息”看会手机。孩子得到许可,拿到手机时的那份喜悦、玩手机时的那份专注和在妈妈催促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时的状态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

说实话,这种状态应该是大部分家庭教育中的状态,不难想象,如果父母一直是这样的教育管理模式,孩子也一直是这样被动的学习,这种情形将不断重复上演……

诊所里有一个电视,一般都会有,因为会有一些小一点的孩子打针输液治疗的时候会无聊或者哭恼,电视会转移孩子的部分注意力。有几天,和我一起输液的有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孩子七八岁的样子,大眼睛,很漂亮的一个小姑娘。一开始,还比较安静地待着,大约20多分钟后开始缠着妈妈要手机,也许是真的知道手机对孩子影响不好,也许是真的需要手机联系业务,一开始,妈妈坚决不给,但没一会儿,可能确实被磨烦了,便退而求其次,让孩子开电视看动画片,一些非经典的纯娱乐的动画。

其实,如果知道让孩子陪自己在诊所里待好几个小时,孩子未必呆得住,是否可以提前给孩子带好书籍玩具之类的?另外,诊所里空间很宽敞,是可以放置一些小书架的,如果把电视换成书架,放一些绘本、桥梁书、童话故事之类的,哪怕是一些益智玩具也是好的,再者,诊所窗子外面就是一个小型的儿童游乐场,阅读和运动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营养,如果能让孩子爱上阅读,而不是放下作业就是手机,不看手机就看电视,那该多好!

无论是七八岁,还是十来岁,又或者是三四岁,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做父母的先成长。与其说,孩子是未来教育的希望,倒不如说父母及所有的教养者才是未来教育真正的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