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第一周长大了的小孩——儿童节感怀
(2022-06-02 13:37:27)分类: 杂谈杂感 |
六一儿童节如期而至。有趣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儿童节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属,渐渐也变成大人们的节日了。
看到微信群和朋友圈诸多的“节日”祝福,发现很多成人也在晒儿童节礼物,也有很多人在陪孩子过节时,自己也重新做了一回孩子。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愿望:越成长,越渴望永葆童心。也期待像那首歌里唱的那样:“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人到中年,年龄渐长,回首风雨成长路,虽谈不上历经风霜沧桑,但世故人情见识多了,心底便更渴望着葆有童心,活得像个孩子。
在课堂上、工作中雷厉风行的“张扬”,休息日却特别想放下“身份”“包袱”,像孩子一样肆无忌惮地放松,陪着孩子追一部宫崎骏的动画片,玩一玩数独,或来一场没有赌注的远足PK赛,寻找一份久违的“少年感。”尽管已经不惑之年了,在妈妈面前,还享受勾肩搭背撒娇耍怪:“想吃妈妈做的爱心炸酱面。”看到5岁的小外甥玩肥皂泡,忍不住“威逼利诱”让我吹一会,阳光下七彩泡泡里那份单纯的快乐也熠熠生辉起来。
有句话说得好:阳光下像个孩子,风雨里成为大人。最美好的境界应该是纯真的本心背后,还不缺乏成熟的人格和处事能力。
就像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在赛场外可爱率真,疯玩搞怪,但在赛场上却是那样执着投入、追求卓越。
记得作家周国平说过,对于心的境界,最高的赞语是丰富的单纯。可以始终保持儿童般的天性,所以单纯;天性中蕴含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以丰富。因此,一切精神上的富有者,核心应该始终是单纯,但又能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
很多人很多时候,因为害怕被别人认为“幼稚”,所以不敢卸下伪装,其实,越是成熟的人,往往越不介意自己的“孩子气”。
因为“少年感”也好,“单纯”也罢,并不等同于幼稚。而且,拥有少年感的人,都会有一些相似的特质:会葆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而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往往是葆有进取心和快乐幸福感的基础和源泉。
我们熟知的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虽享有盛名,但在生活中,却耿直率真得犹如孩童。他曾经耿直地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导师”,像一个狂放不羁的少年个性张扬。据说,他看到自己家的猫与邻居家的猫打架,便兴致勃勃地加入“战局”,用长木棍去帮自家猫助威。
晚年的林语堂也像个老小孩,经常和自己的外孙嬉闹玩耍打成一片。他还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剪下来,和两个外孙的照片拼在一起,成为“三个小孩”。趁夫人出去买菜时,“三个小孩”常常躲在衣柜里等她回来,比赛谁先憋住不笑场。
我们看到的这些永葆童心的大师们,心里有好奇,眼里有热忱。
正如尼采所说:只有灵魂不疲沓,才能永葆青春。所以,他们的这种自洽的状态,来源于内心的强大堡垒和修通感,所以他们才能与自己内在的小孩融为一体。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内在小孩”受到压抑,无法找到走向自己内心深处的路。法国心理学家菲利普.雅麦说过:“有些青少年让自己内心变得严厉、坚硬、以便快速成人。”如此一来,他们往往会压抑自己内心所有幻想和软弱的念头,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表现软弱是一件屈辱的事。殊不知,压抑久了,往往问题就来了。
也许回归童心和走向成熟,是同一条道路。成熟的人,内心的情感通道是畅通不淤滞的。他们放心去依赖一个人,也成为别人放心依赖和眷恋的对象。自我发展得足够强大的人,才能够更坦然地展现柔情,更勇敢地面对人生。
当然,我们总能在走向成熟的路上,遇见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那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摸摸他,给他爱抚,说出他的伤痛,释放他的潜能。
我们常说,柔软的外壳才强大。那些敢于成为孩子的人,就是能拥有“软壳自我”的人。他们在生活中看起来悠然从容自在,懂得享受人生,温和柔软有童趣,就像孩子一样。
值此六一儿童节之际,祝福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在温柔的关爱中慢慢生长出柔软的外壳,拥有一生的坚强铠甲。
祝福所有的大朋友,永葆眼神清澈,童心相守,“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
这个世界没有大人,只有长大了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