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艺术
(2022-04-01 09:35:27)分类: 教学随笔 |
自从我来到我们学校,我一直惊叹于我们的校长们,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的美,是那么的有感染力,从他们口中说出来的话,像是清风拂过,又似潺潺清泉流过心田。同一句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竟然就有如此大的魅力。我想这样的老师才是我心中所向往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又句句温暖我们心田,滋润我们的心房。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吧,自从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更加坚定了语言的艺术,如何说话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发现的一种沟通方式,和他人谈话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甚至能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沟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情绪炸裂的吵架,另一种则是情绪压制的沉默,无论是张扬的还是克制的,最后都被证明是无效的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式的反应,而是先证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而真正地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观察而不作评论,体会感受,了解需求,表达请求,要观察了解了自己以及他人,自动的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背后真正的需求,学会倾听,满足需求后表达感激接受,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承担起自己生活的责任,不要逃避,想清楚自己的目标。
现在,在这网络信息爆炸时代,我们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会好好说话了,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问题,找毛病、挑刺,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也喜欢给自己贴上那样这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拉远了人与人的距离,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求,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沟通恰恰以这样的起点告诉我们,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当静下来听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渴望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需求。非暴力沟通有4个步骤,一是描述观察而非发表评论,二是表达感受而非粗略想法,三是理解需要而非强制安慰,四是说明请求而非生硬命令。这四个步骤,恰恰都是平时我们最容易忽视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越看这本书越觉得这是自己真实的生活写照,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面对我们的学生,有时候不都这是这样的吗?我们明明很爱孩子,也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可有时候却因为孩子一个不太懂事的行为,而对孩子大大动肝火,这也是沟通的失败。我们没有首先询问和了解孩子的需求,不明白怎样才能让孩子做好自己,我想,这也是我们大人所需要改变的。我们经常把对别人的批评,错误理解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以为把别人吼一吼就能改变别人,其实不是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细细想一想,孩子到底是为什么才会这样做呢?出发点是什么呢?我们怎样去跟他们沟通才能把事情做好解决呢?有一天,我在晾衣服,女儿兴致勃勃跑到我身边,一把拉出洗衣机里的衣服,开心地和我说:“妈妈,我来帮你吧!”可在她拉出衣服的时候,却从洗衣机里带出了很多衣服,散落在地上。当时我很生气,脱口而出:“你真是越帮越忙,你不来捣乱就是最大的帮忙。”女儿委屈地走了。后来我细想,我是犯了多大的错呀,我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最初目的,她的乐于助人却被我这样的暴力驱赶了。我是后悔的的。
这样就更加坚定了我要认真学习语言的心,拿到这本书,我豁然开朗。有一次,上课上到一半,有一个同学突然插嘴,我很生气,刚想批评了那个插嘴的同学,我突然想到了什么,对,非暴力沟通的技巧!我不应该严厉批评指责他,我需要冷静想一想,我自己为什么要生气?我是因为自己什么需求没有满足,而要去批评他,我可以把事实描述出来:我因为这学生打断,我担心我的教学没有讲完,会比其他班级学的慢,我担心这个学生没有耐心听我真正在讲什么,那么他怎么进步呢?我担心他影响别的学生听课。我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之后我发现,学生迅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立马改正,且这个效果会更持久。课堂上与其花一个时间去批评某一个同学,还不如真正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我想这样的办法才是可行有效的。这样一次成果的经验顿时让我欣喜。
在管理班级中,孩子与孩子们发生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大多数老师采取的策略都是教育,然后就把这件事情大事化小。但是我们会发现,下一回他们还是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们并没有从真正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及态度。那如何才能正确处理这件事情呢?那我们就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想法,倾听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目的。有句话说:我用了三年学习说话,却用了一生来学习闭嘴。正说明了倾听的重要性。倾听,能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那这样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倾听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他们俩打架是为了抢夺一件玩具,那他们要这个玩具是什么用处呢?可能这个玩具非常的好玩,又很吸引他们,那为什么要抢夺呢?是不是这玩具不是他们的,那又是谁带到学校里来的呢?我们层层剖析至最深层的原因,然后采用分析原因的方式,让他们了解这样做的目的和影响,老师要从源头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教育结果,表面上他们介于老师的威严,他们是听了,实际上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倾听,然后再表达,层层剥离,逐步解决问题。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校长们一直和我们强调,要学会表扬,表扬会让孩子能够改变更多,表扬的魅力其实比批评的魅力还要大。《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也有详细剖析。每个人都喜欢赞美,赞美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赞美可以让我们内心充满动力,赞美更可以让我们改变自己。所以,我们老师要学会用赞美的语言,去改变一个孩子的行为。如果批评不能够改变,那为什么不尝试赞美呢?《非暴力沟通》就是要告诉我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去和孩子交流。如果孩子从内心接受并愿意改变,那么我想,这样的效果要远大于直接的批评。
沟通,是一门学问,马歇尔·卢森堡发现的这样的一种沟通方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教师,这样的方式如果能充分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想如此教育下的孩子必定都是美的,这样的教育必是成功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有着无限的魅力和耀眼的光芒,更能够照亮他人前进的路。